前年泊舟至喜亭,舍舟触雾登山行。
身到猿啼虎啸处,至今魂梦中宵惊。
两年寒暑深山里,瘴疠侵凌身不死。
七月归舟浮涨江,重见兹亭实堪喜。
世间忧喜无定形,此喜本从忧得名。
须知既济有未济,勿谓江流今已平。
前年泊舟至喜亭,舍舟触雾登山行。
身到猿啼虎啸处,至今魂梦中宵惊。
两年寒暑深山里,瘴疠侵凌身不死。
七月归舟浮涨江,重见兹亭实堪喜。
世间忧喜无定形,此喜本从忧得名。
须知既济有未济,勿谓江流今已平。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名为《至喜亭》。诗中描绘了诗人两次造访至喜亭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变化。
首句“前年泊舟至喜亭”,诗人回忆起两年前乘船到达至喜亭的情景。接着,“舍舟触雾登山行”描述了他离开船只,穿越迷雾,徒步登山的过程。这一段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尤其是“身到猿啼虎啸处”,生动地展现了山林间的野性与险峻,让诗人的魂梦在夜晚被惊醒,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刺激。
随后,“两年寒暑深山里,瘴疠侵凌身不死”,诗人回顾了他在深山中度过的两年时光,期间饱受瘴疠之苦,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七月归舟浮涨江,重见兹亭实堪喜”则描绘了诗人最终返回至喜亭时的喜悦之情。经历了长时间的离别与艰苦的旅程后,再次见到熟悉的亭子,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最后,“世间忧喜无定形,此喜本从忧得名。须知既济有未济,勿谓江流今已平。”诗人以哲理性的思考收尾,指出世间的情绪变化无常,喜乐往往源自于之前的忧愁。同时,提醒人们即使暂时的平静,也不能忽视未来可能的波澜,表达了对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世事变迁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琐子连环,铸就黄金,姗姗来迟。
便不穿琥珀,自生雅韵,不嵌红豆,也带相思。
细步香尘,灵藏舍利,修到梅花瘦不辞。
浑如醉,笑妍皮里处,未免娇痴。
天然秀极还奇,曾种向青莲七宝池。
怎双身合化,幽情深刻,九仙空抱,病态难支。
柔处疑无,称来偏重,想见丹成欲换时。
扪都遍,叹骷髅红粉,结局如期。
太华五千仞,雄压三神山。
金天西下康老,岳岳切云冠。
脚踏全球地壳,胸贮中华圣證,星斗摘心肝。
一卷大同论,太古烛龙然。敲红日,玻璃响,九霄寒。
百花十日生日,六十鬓毛斑。
身立支那劫外,人指梁鸿天际,佛国祖师看。
春酒介眉寿,星宿海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