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
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
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
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
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
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岩隈。
图谍已太戾,土俗尤疏哉。
以悔明兹桥,大字标板牌。
流传愈讹舛,云笈君试开。
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
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
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
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
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
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岩隈。
图谍已太戾,土俗尤疏哉。
以悔明兹桥,大字标板牌。
流传愈讹舛,云笈君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司马悔桥”的古桥,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遗产的珍视。开篇便提到“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通过文献记载了解到司马悔桥位于天台山下的福地,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
接着,“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两句诗中,以“兹山”指代天台山,形容其古老而巍峨。这里的“亿载”表达了时间的悠久,而“青崔嵬”则形象地描绘出山石的颜色和轮廓,给人以永恒不变的感觉。
在诗的后半部分,“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表达了诗人对于司马悔桥历史意义的好奇和探究,同时也反映出了史料记载的不足。随后的“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则是对古代名士唐子微曾经走过这座桥的一种想象,这里通过桥与人的交汇,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两句暗示着司马悔桥可能与某些朝令或官方活动有关联,而“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岩隈”则说明尽管时间流逝,但这座桥的名称和其存在的痕迹依然被后人所记住并加以维护。
诗歌最后,“图谍已太戾,土俗尤疏哉”表达了对于地方传说与民间习俗了解不足的感慨,而“以悔明兹桥,大字标板牌”则是对司马悔桥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宣扬。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悔桥的描述,展示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地方历史与民俗的关注和尊重。
临歧送远道,春草生道旁。
春草生有时,远行去无方。
逝水无西归,游子怨流光。
高台多夕风,平原足晨霜。
去者日益永,留者情益警。
元云迷四郊,方望不得逞。
思君褰罗帏,灭烛无馀影。
弃置良独难,没生誓幽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