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
导官羞时物,佐膳六珍参。
偶啖有所思,所思在闾阎。
鸠形鹄面人,此味犹难兼。
草根与树皮,辣舌充饥谙。
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惭。
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
导官羞时物,佐膳六珍参。
偶啖有所思,所思在闾阎。
鸠形鹄面人,此味犹难兼。
草根与树皮,辣舌充饥谙。
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惭。
这首诗名为《榆饼》,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榆饼的制作与食用过程,以及通过榆饼这一食物引发的深刻思考。
首句“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以榆树嫩叶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榆饼的原料——榆叶,其大小如同铜钱,既新鲜又甘甜,为饼提供了脆口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接下来,“导官羞时物,佐膳六珍参”则点明了榆饼在宫廷中的地位,虽非珍馐美味,却能作为佳肴之一,搭配其他珍馐,丰富餐桌。
“偶啖有所思,所思在闾阎”转而表达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通过品尝榆饼,诗人联想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瘦弱如鸠、面色苍白如鹄的人们,他们难以享受到如此简单却也难得的美味。接着,“草根与树皮,辣舌充饥谙”进一步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他们只能以草根和树皮为食,这些粗糙的食物虽然能暂时缓解饥饿,但苦涩难咽。
最后,“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惭”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宫廷中的美食如肉糜,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是一种奢望。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忧虑,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作为帝王的职责,是否能够真正体恤民情,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
整首诗通过榆饼这一日常之物,巧妙地将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盛生家住吴山下,前代风流多见画。
此图三尺更清奇,野水疏林澹潇洒。
风平云净霁景鲜,玻瓈倒映水中天。
鉴湖洞庭不可辨,隔浦山光落钓船。
荡舟者谁定曾识,渺渺相望似相觅。
寻常一曲沧浪歌,醉倚汀沙白鸥侧。
鸱夷羊裘世久无,浮世虚名安足沽。
放怀纵意任所适,何处烟波无钓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