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童竹马唱巴歌,到处逢迎倩一过。
毕竟习俗缘好事,丰登原在粪田多。
巴童竹马唱巴歌,到处逢迎倩一过。
毕竟习俗缘好事,丰登原在粪田多。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诗人常纪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诗中通过“巴童竹马唱巴歌,到处逢迎倩一过”这两句,生动展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村民们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竹马是儿童游戏时骑的竹制玩具,巴歌则是四川一带的民间歌曲,这里借以表现乡村儿童的活泼与地方特色。
接下来的“毕竟习俗缘好事,丰登原在粪田多”两句,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认为,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繁荣,不仅源于人们的善良与勤劳,更在于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传承。其中,“粪田多”暗喻了农业文明中对土地、肥料的重视,强调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劳动与丰收之间的直接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传统习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和赞美。
官曹苦鲜悰,簿领纷然积。
不有同心人,窘然坐拘迫。
泠泠朱丝弦,韵写秋泉滴。
早朝行连裾,暮衙语对席。
新诗每见投,古淡似张籍。
推诚两相予,心肺无间隔。
君如千丈松,独立万仞壁。
而我独何为,一旦为旧识。
尚有少堪疑,扬雄太岑寂。
吾闻老农言,一冬见三白。
来年定有年,无烦问诸易。
寒日翳翳明,暮雪漼漼积。
时闻洒窗棂,兼恐摧屋脊。
平铺瓦沟满,低压墙檐侧。
纤纤谁所裁,逐逐若相逼。
庭空印鹤趾,裘弊欺狐腋。
况当板屋看,稍若朱帘隔。
柳弱不胜扶,藤重那能掷。
旋扫入茶垆,复取映书册。
缄诗忽何来,冻手呵自拆。
惟嫌独醒醒,羊羔谁与适。
陶潜傲羲皇,一卧北窗下。
岂知负朝暄,又若差胜者。
月庵岂不佳,得日乃较寡。
南墙有隙地,顾安所得瓦。
客来传新样,草木颇遭赭。
何云不日成,其待可倚马。
荆墩与蒲团,趁日每此坐。
问屋何所名,颇似六一舸。
问制何所师,卑宫闻自夏。
问公何所为,席间但尘斝。
有琴亦不弹,有帖亦不写。
不乐亦不忧,居常晏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