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
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
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
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
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
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
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
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
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
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方僧侣在长安诸寺之间游历的景象和心境。开头两句“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生动地展现了僧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用松枝拴好马匹,偶尔捡起地上的钵(佛教僧侣吃饭的器具)并小心翼翼地将其归位。这两件琐事透露出一种平和与自在。
接下来的“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则是对前人诗文的缅怀和对同伴僧侣间相互帮助、共同诵读佛经的情景。这里的“汤师句”可能指的是某位师父的教诲或诗句,而“高禅”则是一种心境,意在表达对禅定的崇尚和追求。
诗人随后写道:“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这里,“乘晴”意味着趁着晴朗的天气,僧侣步入那宁静幽雅的佛寺内室(精舍),心中或许浮现出对“东林”的思念。东林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方,或是一种精神寄托。
下两句“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则表达了僧侣们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自然界中生物(如影中的禽鸟)不再有过多惊扰和干涉。
最后,“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则是对某次雨后情景的描绘,及僧侣之间无需计较、互相谅解的情感交流。“一雨”洗净了尘世的喧嚣,“微尘尽”象征着心灵的澄清;“支郎许数过”则是对某种协议或约定的达成,可能是在僧侣之间就物质需求进行的简单协商。而“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则表明在这群体中,他们对于物资并不计较,每个人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支持和理解,就如同嗅探着草丛中的香气而不需过分计算。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僧侣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超然物外、心灵澄明的一种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