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青峰在,能逃乱世名。
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
彭泽官三月,柴桑老一生。
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
只有青峰在,能逃乱世名。
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
彭泽官三月,柴桑老一生。
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诗人曾灿所作的《过渊明先生墓道》。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陶渊明这位东晋隐士的敬仰和对其生活态度的感慨。首句“只有青峰在”,描绘出墓地周围的宁静与永恒,暗示了陶渊明超脱世俗的形象。次句“能逃乱世名”则赞美了他不慕名利,选择归隐田园的智慧。
接下来,“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钟声”通过江河的流淌和钟声的回荡,展现了陶渊明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以及他的生活节奏与天地共融。诗人提到“彭泽官三月”,暗指陶渊明短暂的出仕经历,而“柴桑老一生”则强调了他回归田园度过余生的选择。
最后两句“为伤孤竹子,何以不躬耕”,诗人借孤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陶渊明坚守节操,不愿随波逐流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对躬耕自食其力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旅人陟春山,回互临幽绝。
马首触层云,鸟鸣当三月。
桃萼烂虚空,松风吹洞越。
高岑上青苍,曲磴夐敧缺。
涧壑泻飞流,烟霭忽明灭。
灵仙扣丹房,素女开瑶穴。
乡关在遐方,中情向谁说。
忽闻上方钟,午餐僧已设。
阎子为此图,玩之未能辍。
恐为造化憎,堤备六丁掣。
水荒子,听我语,忍死休离去乡土。
江中风浪大如山,蛟鳄垂涎宁贳汝。
路旁暴客掠人卖,性命由他还更苦。
北风吹霜水返壑,稍稍人烟动墟落。
赈济欲下逋负除,比著当年苦为乐。
水荒子,区区吏弊何时无,闻早还乡事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