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
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
桂熟长收子,兰生不作畦。
初开洞中路,深处转松梯。
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
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
桂熟长收子,兰生不作畦。
初开洞中路,深处转松梯。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两句,设定了一个隐逸的山居环境,瀑布的轰鸣声和清澈的溪流构成了宁静的背景。
"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生命和谐共处的情景。这里的“闭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封闭,而是选择性地接纳山林中的生物,比如野鹿和山鸡,这些动物在诗人的保护下得以自由生存。
"桂熟长收子,兰生不作畦"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尊重态度。桂树结实时,诗人并不急于采摘,而是让果实自然成熟。至于兰花,则完全没有被栽培的意图,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生长规律的顺应和欣赏。
"初开洞中路,深处转松梯"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探幽寻胜的情景。"洞中路"可能是指山中的隐蔽路径,而"深处转松梯"则展示了一种攀登至高处的勇气和对自然探险的热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一幅生动的山居图景。
司徒之官不可求,早年通籍金闺游。
青袍只今厌奔走,儿女衣食泣道周。
屡见文章出翠釜,未闻廊庙登天球。
乡关万里望不及,风吹离思江花愁。
野人劝汝早归来,尘埃肮脏难为俦。
朝廷嬖孽未除尽,早晚尚有巴蜀忧。
冰雪照野惊岁暮,行人烽火多阻修。
天狼出明东海岸,哀凰独叫西康州。
酒酣对汝不料事,为此长歌歌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