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新凉乍满襟,檐前花竹弄清阴。
好时好日随缘住,非月非风得趣深。
书到七篇偏有味,诗留千载待知音。
从来一点圆明处,不是禅心是本心。
入夜新凉乍满襟,檐前花竹弄清阴。
好时好日随缘住,非月非风得趣深。
书到七篇偏有味,诗留千载待知音。
从来一点圆明处,不是禅心是本心。
这首宋朝林希逸所作的《夜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沉思。首句“入夜新凉乍满襟”,开篇即点出夜色降临,微凉之气渐浓,仿佛轻轻拂过诗人衣襟,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下来,“檐前花竹弄清阴”一句,通过生动的拟人手法,将花竹在月光下的摇曳生姿描绘得栩栩如生,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好时好日随缘住,非月非风得趣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与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深刻体验。接着,“书到七篇偏有味,诗留千载待知音。”则转而谈论文学创作,表明了诗人对于书籍和诗歌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能够理解其作品的知音的期待,体现了艺术与情感的共鸣。
最后,“从来一点圆明处,不是禅心是本心。”这一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圆明”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清明,并强调这不是外在的禅定之心,而是最真实的自我本心。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悟,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自我认知,体现了宋朝文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登楼望平野,阡陌纷参差。
我稼日已长,我迹日与俱。
旬岁歉饥馑,一饱夫奚求。
灌园养疏拙,代耕非所希。
展书暇且读,古人有良谋。
孺子歌伐檀,渊明赋归来。
二君炳前脩,翛然舒我忧。
鹪鹩隐榆枋,蔚岑相为期。
虽无鹏鹄翔,可以远网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