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
孤坐屡穷辰,山林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
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
孤坐屡穷辰,山林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
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友深沉的思念之情。首句“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表达了诗人自从亲友离别后,便常常怀念在心,无法释怀。这份思念如同一块沉重的心病,时刻压迫着诗人的内心。
接下来的“孤坐屡穷辰,山林迹如扫”则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静坐至深夜,周围的自然环境似乎也被这份寂寞和空旷所笼罩。这里的“山林迹如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时间流逝和荒凉孤寂之感。
第三句“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通过对自然界中景物的描写——石榴花开,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虽然外界依旧有美丽的景致出现,但在思念亲友的情感面前,这些美好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最后,“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情与无奈。他无法将这份思念作为信物送给远方的亲友,而这种不断积累的心绪,不仅让人感到哀伤,更是让人迅速地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怀。王安石在这里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深邃的人文情怀。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美学追求,即通过个人小感触发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万里汀洲上,东楼欲别难。
春风潮水漫,正月柳条寒。
旅逸逢渔浦,清高爱鸟冠。
云山宁不起,今日向长安。
万国布殊私,千年降祖师。
雁门传法至,龙藏立言时。
故实刊周典,新声播鲁诗。
六铢那更拂,劫石尽无期。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从横。
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