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鼓千秋石,桥门列俨然。
功应昭羽猎,世得纪成宣。
想像于岐日,宁论入洛年。
法书存断画,大雅在残篇。
色起云霞绚,光争日月悬。
依棂星自聚,照水璧犹联。
呵护诸生重,临摹博士专。
长同夔乐典,岂羡汉经传。
后作知难及,他山可罢镌。
子云徒晓事,白首献甘泉。
十鼓千秋石,桥门列俨然。
功应昭羽猎,世得纪成宣。
想像于岐日,宁论入洛年。
法书存断画,大雅在残篇。
色起云霞绚,光争日月悬。
依棂星自聚,照水璧犹联。
呵护诸生重,临摹博士专。
长同夔乐典,岂羡汉经传。
后作知难及,他山可罢镌。
子云徒晓事,白首献甘泉。
这首诗描绘了对太学石鼓的观赏与赞美。诗人邵正魁以“十鼓千秋石”开篇,形象地描述了石鼓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壮观景象。接着,“桥门列俨然”则描绘了石鼓排列整齐,如同桥梁门户般庄严的场景。
“功应昭羽猎,世得纪成宣”两句,诗人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石鼓所承载的历史功绩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接下来,“想像于岐日,宁论入洛年”则是通过想象岐日和洛阳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石鼓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性。
“法书存断画,大雅在残篇”中,“法书”指的是书法艺术,“断画”和“残篇”则暗示了石鼓上可能留有珍贵的书法作品或历史记载,尽管经过岁月侵蚀,仍能感受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色起云霞绚,光争日月悬”这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光影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石鼓在阳光下闪耀的美丽景象,仿佛云霞与日月之光都为之倾倒。
“依棂星自聚,照水璧犹联”则进一步展现了石鼓的影响力,不仅吸引着众多学子聚集学习,还如同水中的璧玉一样,联结着人们的心灵。
“呵护诸生重,临摹博士专”表明了石鼓对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它被精心保护,供学者们临摹学习。
“长同夔乐典,岂羡汉经传”将石鼓与古代音乐和经典文献相提并论,表达了对石鼓文化价值的崇高评价。
最后,“后作知难及,他山可罢镌”意味着后来的作品难以超越,其他地方的石鼓雕刻可以停止,突出了石鼓的独特地位。
“子云徒晓事,白首献甘泉”则是对石鼓背后默默奉献的学者们的赞颂,他们像扬雄(字子云)那样,虽然知晓许多学问,却愿意终其一生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太学石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表达了对传承与创新精神的敬仰。
昔年曾居云水村,暗香绕榻侵诗魂。
吟边梦里长相忆,清思恍到罗浮昏。
今年移家近西郭,亦有一树开南园。
寒枝良僵苍藓剥,冷艳落寞春风温。
几朝幽鸟唤人起,半窗疏影交晴暾。
披衣起坐对觞咏,何必扣遍山家门。
旧游已去不复醒,高歌且醉花间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