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昭陵莽苍中,孤峰奇峭插秋空。
因山政恐劳民力,琢石何须象战功。
终见兰亭归御府,重闻华衮奠玄宫。
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
仰止昭陵莽苍中,孤峰奇峭插秋空。
因山政恐劳民力,琢石何须象战功。
终见兰亭归御府,重闻华衮奠玄宫。
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
这首《望昭陵》由明代诗人殷奎所作,通过对昭陵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帝王陵寝的独特思考。
首句“仰止昭陵莽苍中”,以“仰止”二字开篇,表达了对昭陵的崇敬之情,将其置于广阔无垠的自然之中,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孤峰奇峭插秋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昭陵的地理位置,它如同一座独立的山峰,直插云霄,既突出了昭陵的雄伟壮观,也暗示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因山政恐劳民力,琢石何须象战功。”这两句诗则转向对昭陵建造过程的反思。诗人认为,利用自然山势建造陵墓,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役,同时,用石头雕刻象征战争胜利的图案,并非必要之举,这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可能掩盖了真正的历史意义。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简朴、实用的治国理念的推崇。
“终见兰亭归御府,重闻华衮奠玄宫。”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昭陵与历史文化的联系。兰亭是古代文人雅集之地,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而华衮则是古代帝王的礼服,用于祭祀。这两者都与昭陵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明了昭陵不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也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
最后,“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诗人感慨于那些陪葬的臣子们,他们的命运与昭陵紧密相连,却无法享受到与帝王相同的祭祀待遇。这一对比,不仅体现了对公平与尊严的追求,也反映了对历史公正性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圣祖基长发,皇家庆远覃。
金轮常御极,银榜夙占男。
萸节辰迟五,蓂阶荚度三。
英姿同父祖,秀气集舆堪。
仁孝由天纵,温文亦性涵。
两宫今并事,三善此谁惭。
玉佩班昕肃,牙篦道日谈。
俭宁从节苦,正每斥言甘。
甲观兰开殿,南阳菊映潭。
名参周发诵,寿百古彭聃。
政省叨峨弁,宫僚阻盍簪。
宾筵应秩秩,钟鼓梦韽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