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山黛色映中流,月夜乘槎到上头。
惊起山僧移短屐,相从岩洞访丹邱。
涪山黛色映中流,月夜乘槎到上头。
惊起山僧移短屐,相从岩洞访丹邱。
此诗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至洮湖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首句“涪山黛色映中流”,以“黛色”形容山色,既突出了山的深邃与苍翠,又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山色与湖水交融的画面。次句“月夜乘槎到上头”,通过“乘槎”这一典故,不仅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勇气。
接下来,“惊起山僧移短屐”,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行舟时偶然惊动了山中的僧人,僧人为了与诗人同行,匆忙换上了短靴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最后,“相从岩洞访丹邱”,则表达了诗人与山僧一同探访神秘洞穴、寻找仙人居所的愿望,寓意着对精神世界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黄叶下空馆,寂寥寒雨愁。
平居岁华晏,络纬啼林幽。
节物凋壮志,咄嗟不能休。
空怀赵鞅叹,变化良无由。
所思杳何如,侧身仰皇州。
苍烟晦楚野,寒浪埋昭丘。
赵壹赋命薄,陈思多世忧。
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
薛公龙泉姿,其气在斗牛。
南冠束秀发,白石劳悲讴。
圭衮照崇阅,文儒嗣箕裘。
旷然方寸地,霁海浮云舟。
澧浦一遗佩,郢南再悲秋。
叫阍路既阻,浩荡怀灵修。
莫奏武溪笛,且登仲宣楼。
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沈浮。
天子坐宣室,夔龙奉谟猷。
行当赐环去,岂作遗贤羞。
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
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
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
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
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
大限年百岁,几人及七旬。
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坂轮。
假使得七十,祗有五度春。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