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用且求安,无猜也不残。
九天飞势在,六月目睛寒。
动触樊笼倦,闲消肉食难。
主人憎恶鸟,试待一呼看。
未用且求安,无猜也不残。
九天飞势在,六月目睛寒。
动触樊笼倦,闲消肉食难。
主人憎恶鸟,试待一呼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生灵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对一只被囚禁的鹰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境遇的同情。
“未用且求安,无猜也不残”两句表达了鹰虽有强大的本能,但在这片刻却是如此温顺,没有攻击性,也不愿伤害任何东西,只是寻求一份安全与宁静。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性的理解和尊重。
“九天飞势在,六月目睛寒”则描绘了鹰的高傲与冷漠,它原本应是翱翔于九天之上,拥有强劲的飞行姿态,而现在却被囚禁,其眼神依旧如同寒冷的六月般坚硬无情。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鹰目前处境与其本性之间的矛盾。
“动触樊笼倦,闲消肉食难”进一步描绘了鹰在囚禁中的生活状态。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接触都显得疲惫不堪,连原本应该是享受的肉食也变得索然无味。这两句生动地表达了鹰对自由的渴望和目前境遇的不适应。
“主人憎恶鸟,试待一呼看”这两句则转换了视角,将焦点放在了鹰的主人上。主人对这只被囚禁的鸟抱有厌恶之情,但诗人却建议主人在发出一次呼唤之后再做出判断。这不仅是对鹰的同情,也是对主人的提醒,希望他能够理解并尊重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一只鹰的描写,传达了自由与囚禁、生灵本性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矛盾,以及诗人对于生命的关怀和理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