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汲清泉溉欲深,童儿那识汝翁心。
虞廷六管终须备,不为春来十亩阴。
远汲清泉溉欲深,童儿那识汝翁心。
虞廷六管终须备,不为春来十亩阴。
这首诗描绘了老翁以辛勤之劳灌溉竹林的情景,表达了对老翁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诗中“远汲清泉溉欲深”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老翁不辞辛劳,从远处汲取清澈泉水,浇灌竹林,希望竹林能够茁壮成长的场景。通过“童儿那识汝翁心”,诗人巧妙地对比了老翁的深沉用心与孩童的无知,突出了老翁的智慧和耐心。
接下来,“虞廷六管终须备”一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虞舜用六管(即六种乐器)教化百姓的故事,暗喻老翁通过自己的行动,如同古代圣贤一般,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人,传递着勤劳、智慧和关爱的精神。最后,“不为春来十亩阴”则表达了老翁的奉献精神,他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只是希望这片竹林在春日里能带来一片清凉的阴凉,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憩之地,体现了老翁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老翁的勤劳、智慧、奉献以及对后人的深远影响,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朴山先生天下士,明经著书遗来世。
宰相持书献天子,宠召除官列中秘。
结缨彯组青琐闱,萧散终怀荷芰衣。
明日上书乞身去,万里碧霄鸿鹄飞。
窈窕烟霞护丘壑,共羡知几返真乐。
园田旧绕柴桑居,山水清于富春郭。
又百馀岁传曾孙,束帛徵起官桥门。
峨冠正席讲周孔,诜诜俊彦罗玙璠。
两贤出处各有道,前后声华相映好。
光远堂中春不穷,乔木风烟拂晴昊。
插架牙签万卷存,焚香扫径无尘喧。
阶前暖翠看慈竹,岁岁年年蕃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