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却篮舆跨涧行,芒鞋沾湿似新晴。
放眸惊见飞龙势,盥手欣闻漱玉声。
洞壑留云微有迹,石崖抽树半无名。
扶筇直上烟深处,螺髻重重拥化城。
谢却篮舆跨涧行,芒鞋沾湿似新晴。
放眸惊见飞龙势,盥手欣闻漱玉声。
洞壑留云微有迹,石崖抽树半无名。
扶筇直上烟深处,螺髻重重拥化城。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探访龙山寺的所见所感。首句“谢却篮舆跨涧行,芒鞋沾湿似新晴”写出了诗人乘坐竹轿穿越山林,雨后的鞋子沾湿,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清新明媚的春雨。接着“放眸惊见飞龙势,盥手欣闻漱玉声”两句,诗人抬眼望去,惊讶地发现山间云雾缭绕,仿佛有飞龙之势;而洗手时,听到的则是泉水潺潺,如同玉石相击的声音,充满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洞壑留云微有迹,石崖抽树半无名”则进一步描绘了龙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观,山洞中云雾缭绕,留下淡淡的痕迹;石崖上的树木,有的甚至没有名字,显得格外神秘和原始。最后,“扶筇直上烟深处,螺髻重重拥化城”表达了诗人沿着山路继续攀登,最终到达了云雾深处的化城,那里的景象如同螺髻般层层叠叠,充满了神秘与神圣之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龙山寺及其周围环境的壮丽与神秘,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和敬畏之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