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
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
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
乃知阴自脩,彼不为倾商。
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
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
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
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
乃知阴自脩,彼不为倾商。
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
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理想贤君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中的“北行出河间”表明诗人在离开河间之际产生了一系列感慨和思考。“千岁想贤王”则是诗人对于古代圣明君主的深深向往,这里的“贤王”指的是历史上的理想君主,比如周文王、汉文帝等。
“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荒凉之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哀。胡麻即野麻,是一种生长在荒野中的植物,而蓬则是一种多刺的植物。这里通过胡麻和蓬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
“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两句中,“好德”指的是美好的品德,“恃材”意指恃才自负,即以才能为傲,而“宜见戕”则是说这样的态度最终会导致失败。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即便有才能,如果没有好的德行,最终也难免失败。
“乃知阴自脩,彼不为倾商”则揭示了诗人对于阴谋和欺骗手段的深刻认识。这里的“乃知”表明诗人的内心变化,“阴自脩”是说阴险狡诈之徒总是在暗中修饰自己的伎俩,而“彼不为倾商”则指这些人并非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行事。
接下来的“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两句描写了豪门贵族的繁华和虚假。这里的“区区”表达了一种轻蔑的情绪,“三世家”指的是家族的辉煌历史,而“庙册富文章”则是说这些家族虽然在祠堂中有着丰富的祭祀文献,但实际上往往是空洞无物。
最后,“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两句批判了当时教育上的虚伪。诗人认为这种只注重于口头教诲,而缺乏实质内容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佳的。这也反映出王安石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切关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君主的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以及对于教育内容的深刻思考。
潘子六月游岳阳,欲觅君山老木床。
三生注定一宿觉,假寐悯斯萝蔓荒。
君山返照入我镜,腾踔白猿飞剑霜。
溺泥老象叱不起,欲以铁钩钩凤凰。
云中之人坐衡岳,吹竹发声满潇湘。
安得玉子白玉浆,灌而注之元膺旁。
蓬头狡狯戏幽阙,赤松愿弃孺子良。
老龙下天摇尾乞,孙公见之神内伤。
与以刀圭六七服,中有君山仙酒香。
化尽老辣姜桂性,独食太和主寿昌。
酒香路滑石凿凿,潘子坐守三鼓堂。
政阙阴阳沴,扪心疚在奈。
淹作嗟水潦,补救费踌躇。
国算金钱重,村人廪廥虚。
七亡还七死,流涕鲍宣书。
乱山嵬嵬雪扑天,云愁树寒寒无烟。
大河欲冻不可越,路遥翅短无由前。
去年遇敌桑弧鸣,贼来不近曹阳城。
交亲欲致范孟博,干戈怅阻孙子荆。
君今汲黯已卧守,河东季布必不久。
斯饥正跻南山幽,维霰难蒙日在蔀。
东北苍生今凛冽,幸逢尧舜忍决绝。
但须努力爱黎元,莫使弦歌负稷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