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去。
采桑日暮怕归迟,室中箔寒蚕苦饥。
只愁墙下桑叶稀,不知墙头花乱飞。
一春辛苦只自知,百年能着几罗衣。
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去。
采桑日暮怕归迟,室中箔寒蚕苦饥。
只愁墙下桑叶稀,不知墙头花乱飞。
一春辛苦只自知,百年能着几罗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桑图景。诗中的“茜裙青袂谁家女”,以鲜艳的色彩和朴素的装扮,勾勒出一群少女的群像,她们身着红裙绿衣,结伴前往墙东的桑园采摘桑叶。这种场景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展现出古代女子勤劳的一面。
接着,“采桑日暮怕归迟,室中箔寒蚕苦饥”两句,细腻地描绘了采桑女们在日暮时分仍不愿离去的情景。她们担心回家太晚,担心家中养蚕的幼虫因缺乏食物而受苦。这不仅体现了她们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只愁墙下桑叶稀,不知墙头花乱飞”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动态美。随着采桑女们的辛勤劳动,墙下的桑叶可能变得稀疏,而墙头的花朵却在春风中自由绽放,随风飘舞。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最后,“一春辛苦只自知,百年能着几罗衣”表达了对劳作的深刻理解。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只有自己最清楚其中的艰辛。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即便一生劳作,又能织出多少件衣物呢?这句话蕴含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既有对劳动者的赞美,也有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是一幅富有情感和哲理的画卷。
神仙境界无战争,奚用漆此巍巍城。
吾闻秦皇昔多欲,富贵已极贪长生。
蓬莱方丈欲亲到,车辙马迹无时停。
万骑南巡适吴越,天台咫尺行将登。
仙山不容肉眼见,天为设险藏神灵。
山中采药使未返,鲍鱼向已沙丘腥。
秦为防胡筑紫塞,连年不恤生灵害。
天亦防秦甚防胡,赤城高峙烟霞外。
神仙要非求可得,祖龙可笑徒劳役。
当时刘阮本无心,花笑水迎山自辟。
我向丹丘数往来,群仙杖舄未容陪。
挥毫欲续孙公赋,愧无掷地金声才。
目极苍崖千万丈,世无仙骨那能上。
直须内外两丹成,驾鹤骖鸾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