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平临汉,西山迥接秦。
风尘偏作吏,梅柳畏逢春。
盗贼沧江起,征输赤县频。
生涯俱浩荡,世路正艰辛。
日月余愁鬓,乾坤有病身。
何能遂倚剑,祗自失垂纶。
北阙平临汉,西山迥接秦。
风尘偏作吏,梅柳畏逢春。
盗贼沧江起,征输赤县频。
生涯俱浩荡,世路正艰辛。
日月余愁鬓,乾坤有病身。
何能遂倚剑,祗自失垂纶。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宗臣所作的《伤春四首》之三,通过描绘个人在官场中的困顿与对时局的忧虑,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无奈之情。
首联“北阙平临汉,西山迥接秦”以壮丽的山河景象开篇,象征着国家的辽阔与宏伟,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北阙象征朝廷,西山则代表远离朝廷的偏远之地,两者对比,既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诗人与权力中心的距离感。
颔联“风尘偏作吏,梅柳畏逢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官场生活状态。风尘比喻官场的纷扰与不公,作吏则是对自己身份的自嘲。梅柳逢春本是自然界美好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畏惧之事,暗示了他对春天带来的新希望与生机感到不安,可能预示着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即将到来。
颈联“盗贼沧江起,征输赤县频”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盗贼横行,百姓生活困苦,频繁的赋税征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民不聊生的状况。
尾联“生涯俱浩荡,世路正艰辛。日月余愁鬓,乾坤有病身。何能遂倚剑,祗自失垂纶”总结了诗人的整体感受。浩荡的生涯与艰辛的世路,象征着人生的不易与追求的艰难。愁鬓与病身则是岁月与生活的痕迹,表现了诗人的疲惫与无奈。倚剑与垂纶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渴望改变现实与寻求逃避的愿望,但最终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的残酷。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与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官场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复杂情感。
道途去无穷,岁序嗟易改。
相知念远别,遇物增感慨。
悲欢劳寸心,喣沬异江海。
南归得嘉报,迅掉若旋凯。
机阱触不发,神明恍犹在。
名因困愈重,事虽晚可待。
去就勿自谋,冥冥付真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