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瓜蔓流,渡者云可乱。
屡涉途已穷,前临波始漫。
严严龙门峡,石破两崖半。
沙浪深尺馀,湾洄触垠岸。
他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
顷刻漂车轮,羁络不能绊。
其源想非远,众水自兹滥。
济浅抑何艰,虑盈疑及患。
峰阴转亭午,出险马蹄散。
草路且勿驱,烟开望前馆。
一溪瓜蔓流,渡者云可乱。
屡涉途已穷,前临波始漫。
严严龙门峡,石破两崖半。
沙浪深尺馀,湾洄触垠岸。
他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
顷刻漂车轮,羁络不能绊。
其源想非远,众水自兹滥。
济浅抑何艰,虑盈疑及患。
峰阴转亭午,出险马蹄散。
草路且勿驱,烟开望前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经龙门峡谷时所见的壮丽景象和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峡谷水流的汹涌与变化,以及行人在渡河时的艰难与挑战。
首句“一溪瓜蔓流”,以“瓜蔓”比喻溪流,形象地描绘了溪水蜿蜒曲折的形态。接着,“渡者云可乱”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河者的渺小与河流的浩瀚,形成鲜明对比。
“屡涉途已穷,前临波始漫。”描述了行人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走,道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前方却突然出现了宽阔的水面,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未知。
“严严龙门峡,石破两崖半。”龙门峡的险峻与壮观跃然纸上,石破两崖半,既是对峡谷险峻的直接描绘,也隐含着自然力量的雄伟与不可抗拒。
“沙浪深尺馀,湾洄触垠岸。”进一步描绘了河水的汹涌与曲折,沙浪深达尺余,湾洄处水流冲击岸边,展现出水势的猛烈与动态美。
“他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此句将视线扩展到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其他山峰在暴雨中水势暴涨,湍急而猛烈,体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与力量。
“顷刻漂车轮,羁络不能绊。”描绘了水流之急,连车轮都能被瞬间冲走,即使是坚固的绳索也无法阻止,强调了水势的惊人力量。
“其源想非远,众水自兹滥。”推测源头并不遥远,众多水流汇聚于此,表现出水源的丰富与汇集的力量。
“济浅抑何艰,虑盈疑及患。”面对浅水渡河,虽然看似简单,但心中仍充满忧虑,担心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危险。
“峰阴转亭午,出险马蹄散。”随着太阳的升高,险境逐渐过去,马蹄声也渐渐散去,暗示了旅途的结束与解脱。
“草路且勿驱,烟开望前馆。”最后,诗人提醒自己不要急于前行,等待烟雾散去,前方的旅店便清晰可见,表达了对安全与休息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与挑战,同时也蕴含了对旅途终点的向往与期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踞湖之上几千尺,下有沧波通笠泽。
百年华屋与荒邱,两地相望泪沾臆。
亲殁知几年,抱痛如一日。
孤云飞处最关情,漠漠愁魂招不得。
魂之来兮云下垂,月落分明见颜色。
魂之去兮云亦空,歘忽消沈竟无迹。
悠悠飞去复飞来,孝子之心岂终极。
我家扬州好墓田,老作江南未归客。
天涯芳草又春深,梦里还家作寒食。
长淮九月秋风高,水怪百出生波涛。
吴樯楚柁不敢渡,人命委弃如鸿毛。
山精白昼作鬼语,野狐黑夜如人嗥。
县斋博士最忧者,中宵起听荒鸡号。
岂无强弩射其上,愁来磨损胸中刀。
平生读书弗见用,拂衣归卧番江皋。
知几未落季鹰后,对客且放元龙豪。
束书三日先告别,令我不乐心忉忉。
时运忽来乌可遏,忧患卒至将安逃。
高歌激烈不肯住,衰柳何以维轻舠。
临岐大醉意不已,更过西家沽酒醪。
负笈少年志,读书无患贫。
聚萤时已迈,映雪事当新。
沈默东墟老,凄凉江左宾。
兴居便饮食,德性藉陶甄。
陋巷穷诗礼,荒陬集荐绅。
缁衣心眷眷,贝锦语谆谆。
醴设穆生□,□□□□□。
宪章千万条,执笔不劳拟。
事至惟讨论,倦足成跛倚。
终然有变通,圆池倏方沚。
叹息无所言,神哉孔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