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入艰阻,杖策西山巅。
盘回出榛莽,始达精庐前。
微光射虚堂,夕照犹西悬。
遗薪满林皋,爨室通源泉。
爱此山中居,所适安自然。
我来雪初霁,岩壑开晴烟。
丛梅倚绝壁,皎洁有馀妍。
境绝思亦清,心止如澄渊。
清谈至分夜,拥火不得眠。
晨钟发前岭,月落空寒烟。
探奇入艰阻,杖策西山巅。
盘回出榛莽,始达精庐前。
微光射虚堂,夕照犹西悬。
遗薪满林皋,爨室通源泉。
爱此山中居,所适安自然。
我来雪初霁,岩壑开晴烟。
丛梅倚绝壁,皎洁有馀妍。
境绝思亦清,心止如澄渊。
清谈至分夜,拥火不得眠。
晨钟发前岭,月落空寒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周筼在春天探访位于皋亭的灵章禅师巢枸居的旅程与体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内心的宁静感悟。
首句“探奇入艰阻,杖策西山巅”展现了一种探索未知、不畏艰难的精神,诗人手持拐杖,攀登至西山之巅,寻找奇景。接着,“盘回出榛莽,始达精庐前”描述了穿过密林,最终到达禅师居所的情景,隐喻着心灵的探寻之旅。
“微光射虚堂,夕照犹西悬”描绘了夕阳余晖洒在空旷的殿堂上,光影交错的美丽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遗薪满林皋,爨室通源泉”则通过描写林间散落的枯木和通往炊烟的源头,展现了禅居周围的自然环境,暗示着生活的简朴与和谐。
“爱此山中居,所适安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禅居的喜爱与向往,认为这里的生活顺应自然,充满安宁。“我来雪初霁,岩壑开晴烟”描绘了雪后初晴,岩石山谷间升起的轻烟,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丛梅倚绝壁,皎洁有馀妍”则以梅花作为意象,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即使在绝壁之上也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境绝思亦清,心止如澄渊”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宁静,仿佛深邃的湖泊一般,不受外界干扰。“清谈至分夜,拥火不得眠”描绘了与禅师深夜长谈的情景,直至夜深人静,仍不愿离去,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契合。“晨钟发前岭,月落空寒烟”以晨钟与月落作为结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觉醒,整个旅程在宁静与和谐中结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与禅师之间深厚情感的交流,是一首富有哲理与美感的作品。
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悽然。
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