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人夜不寐,仰观天宇澄。
明月出东井,河汉直如绳。
秀葽鸣草间,寒露凄既凝。
岁暮换衣带,萝薜谁为胜。
明发志远游,驽冯不可乘。
黄麈蔽天地,山川变丘陵。
孤鸿栖朔风,贱子怀履冰。
起问夜何其,鸣者乃宵蝇。
愁人夜不寐,仰观天宇澄。
明月出东井,河汉直如绳。
秀葽鸣草间,寒露凄既凝。
岁暮换衣带,萝薜谁为胜。
明发志远游,驽冯不可乘。
黄麈蔽天地,山川变丘陵。
孤鸿栖朔风,贱子怀履冰。
起问夜何其,鸣者乃宵蝇。
此诗《感秋十二首(其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秋夜的愁绪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愁人夜不寐”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夜晚难以入眠,心中满是愁绪。接着“仰观天宇澄”一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天空,以宁静的宇宙反衬内心的纷扰。
“明月出东井,河汉直如绳”描绘了一幅月明星稀的秋夜景象,月亮从东方升起,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一条笔直的绳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秀葽鸣草间,寒露凄既凝”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凉意,秀葽在草丛中鸣叫,寒露已经凝结,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
“岁暮换衣带,萝薜谁为胜”通过衣物的变化,象征着岁月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萝薜”也暗喻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明发志远游,驽冯不可乘”表明诗人渴望远行,追求自由与解脱,但现实中的束缚使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黄尘蔽天地,山川变丘陵”描绘了世事无常,山川易主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孤鸿栖朔风,贱子怀履冰”以孤鸿自比,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环境的坚韧与孤独。同时,“贱子怀履冰”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谦与警醒。
“起问夜何其,鸣者乃宵蝇”以清晨的询问和夜间的苍蝇鸣叫结束全诗,寓意着诗人对时间的追问与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