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同和大乐流,水山依律间镛銶。
清朝洗耳求清奏,肯让苏髯夜半舟。
天地同和大乐流,水山依律间镛銶。
清朝洗耳求清奏,肯让苏髯夜半舟。
这首诗《过石钟绝句》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和谐与道德修养的追求。
首句“天地同和大乐流”,开篇即以天地间的和谐之美为背景,将自然界的音乐比喻为大乐之流,暗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大自然自身所蕴含的美妙旋律。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次句“水山依律间镛銶”,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间和谐共生的景象。镛銶,古代乐器,此处用来形容水声与山色相映成趣,如同音乐般和谐悦耳。这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第三句“清朝洗耳求清奏”,运用了“洗耳”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倾听清正之声,追求道德上的纯净与高洁。这里的“清奏”既指自然界的和谐之音,也象征着高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与追求。
最后一句“肯让苏髯夜半舟”,以苏髯(苏轼)的故事为引,意在强调即使在夜晚,也要坚守道德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苏轼曾在夜半时分乘舟前往友人家,途中偶遇风雨,但他坚持前行,最终到达目的地。此句寓意诗人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妥协,不退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道德修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和谐社会与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冰壶秋月,去了潘郎,传到梁老。
骑马乘船,麾斥五湖三岛。
任捎云,兼拂日,拽蛟龙、鳞鬣都推倒。
厢尘中,分付高人胜士,把云烟扫。
乾坤巧。
自苍筠无汗,乌锥无刃,此为至宝。
第一君门通表。
书囊谏草。
第二文章扬事业,第三编简摅怀抱。
千百般,终久被他磨了。
翠虬夭娇拿苍玉。
飞来到、吾庐溪湾山麓。
一笑忽相逢,更解包投宿。
北池之畔西墙曲,与主人、呼青吸绿。
恨我,无天寒翠袖,共倚修竹。
每遇飞雪萧萧,更惊风摵摵,清标可掬。
更与月同来,无半点尘俗。
冬有寒梅闲相伴,春亦有、幽兰相逐。
香足。
才露下霜飞,又有秋菊。
池塘生春草,梦中共、水仙相识。
细拨冰绡,低沈玉骨,搅动一池寒碧。
吹尽杨花,糁毡消白。
却有青钱,点点如积。
渐成翠、亭亭如立。
汉女江妃入奁室。
掰破靓妆拥出。
夜月明前,夕阳敧後,清妙世间标格。
中贮琼瑶汁。
才嚼破、露飞霜泣。
何益。
未转眼,度秋风,成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