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望月上迟,高斯先见矣。
因之事登山,台更高山耳。
欲得乃无厌,人情率如此。
夕曛犹满川,台上峭凉美。
少坐渐昏黄,东方明渐始。
但见升岭巅,谁知涌海底。
是时方戌刻,更鼓犹未起。
清概不可孤,当并揽山水。
策马共月行,登舟共月止。
青雀不觉动,银蟾益如洗。
懋勤供砚匣,即景探其理。
水态与山容,都归朗照里。
过望月上迟,高斯先见矣。
因之事登山,台更高山耳。
欲得乃无厌,人情率如此。
夕曛犹满川,台上峭凉美。
少坐渐昏黄,东方明渐始。
但见升岭巅,谁知涌海底。
是时方戌刻,更鼓犹未起。
清概不可孤,当并揽山水。
策马共月行,登舟共月止。
青雀不觉动,银蟾益如洗。
懋勤供砚匣,即景探其理。
水态与山容,都归朗照里。
此诗描绘了诗人于山台之上等待月升的过程,以及月下乘舟览景的情境。首句“过望月上迟,高斯先见矣”以时间的推移和高处的视角,预示了月亮即将升起的景象。接着,“因之事登山,台更高山耳”则表达了诗人为了更好地观赏月升而选择登高望远的行动。
“欲得乃无厌,人情率如此”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的心理状态。接下来的“夕曛犹满川,台上峭凉美”描绘了夕阳余晖洒满大地,山台之上却显得格外清凉宜人的画面。随着“少坐渐昏黄,东方明渐始”,夜幕降临,东方逐渐泛白,预示着月亮即将出现。
“但见升岭巅,谁知涌海底”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月亮从山顶缓缓升起,仿佛从海面涌出的壮丽景象。此时,“是时方戌刻,更鼓犹未起”点明了时间,暗示了夜晚的宁静与深沉。最后,“清概不可孤,当并揽山水”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清雅之感与山水融为一体的心愿。
“策马共月行,登舟共月止”描绘了诗人骑马或乘舟与月同行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月光下的自然之美。结尾“青雀不觉动,银蟾益如洗”以生动的比喻,形容月光如同清澈的泉水般明亮纯净。“懋勤供砚匣,即景探其理”则体现了诗人不仅欣赏美景,更在其中寻找灵感与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月升过程的细腻描绘,以及月下乘舟览景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
那堪旅馆经残腊,秪把空书寄故乡。
典尽客衣三尺雪,鍊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
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晞。
零露垂鲜泽,朗月耀其辉。
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
曾云无温夜,严霜有凝威。
幸蒙高墉德,玄景荫素蕤。
丰条并春盛,落叶后秋衰。
庆彼晚凋福,忘此孤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