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舆踏道场山。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小篮舆踏道场山。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道场山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词人乘坐着轻便的小篮舆,穿行于道场山间,四周皆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随着视线的移动,红日逐渐接近地平线,即将落下,而湖面上的青山倒映其中,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词中巧妙地运用“湖上青山,湖底青山”来描绘湖面与山景相互映照的景象,展现出山水交融的和谐之美。
接着,词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弯斜抹是何山?道是何山,又问何山。”这里的“何山”不仅指具体的山峰,更象征着未知与探索的精神。词人通过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好奇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最后,“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这句诗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的追求与自然界的神秘融为一体。在这里,“何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精神归宿的追寻。词人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寄托心灵、实现自我超越的地方,但又意识到这样的地方可能并不存在,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提问,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