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耸孤秀,正自惬公心。
顿觉天能近,都亡地可临。
烟江殊衮衮,霜柳尚沉沉。
但恨无陶谢,芳醪只独斟。
兹山耸孤秀,正自惬公心。
顿觉天能近,都亡地可临。
烟江殊衮衮,霜柳尚沉沉。
但恨无陶谢,芳醪只独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与知府侍郎一同登临江亭的壮丽景象和内心感受。诗中以“兹山耸孤秀”开篇,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展现出山峰独立而又引人入胜的姿态,恰如诗人心中的向往与满足。“正自惬公心”,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共鸣。
接下来,“顿觉天能近,都亡地可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天地同在的境界,仿佛诗人的心灵已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这种超越现实的体验,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也暗示了他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烟江殊衮衮,霜柳尚沉沉”则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一幅秋江烟波浩渺、霜柳静默的画面,既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也寓意着人生的流转与不变。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不变之美的追求。
最后,“但恨无陶谢,芳醪只独斟”一句,以典故引入,暗指自己虽有陶渊明、谢灵运般的才华,却只能独自品尝美酒,无人共享。这不仅是对友情的渴望,也是对知音难遇的感叹,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寂寞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渴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卧龙山势盘嶙峋,驱车欲过车摧轮。
前途叱御且休发,腹痛为感生平恩。
甘棠到眼尽遗爱,摩挲恻怆伤心魂。
生无一面死未哭,此恸不比西州门。
三年枉自设虚位,那尽生存感恩谊。
此日青山叠叠愁,当年红烛条条泪。
辜负看花住马心,不才自分甘抛弃。
苦为方干抵死争,谁知争命原无计。
此曹心力镇相怜,反自抛残辛苦地。
两度战场餐血腥,先生手持千佛经。
飘然上赴玉楼去,为道此间多不平。
遂令感诵溢吾党,岂独贱子缘私情。
暴腮点额无所愤,从此江东亦将隐。
斥鴳何来负翼风,蛴螬祇附伤心本。
丹旐多时返故乡,楚云燕月两茫茫。
可知德政崇碑下,尚有门生吊夕阳。
《过全椒哭凯龙川先生》【清·黄景仁】卧龙山势盘嶙峋,驱车欲过车摧轮。前途叱御且休发,腹痛为感生平恩。甘棠到眼尽遗爱,摩挲恻怆伤心魂。生无一面死未哭,此恸不比西州门。三年枉自设虚位,那尽生存感恩谊。此日青山叠叠愁,当年红烛条条泪。辜负看花住马心,不才自分甘抛弃。苦为方干抵死争,谁知争命原无计。此曹心力镇相怜,反自抛残辛苦地。两度战场餐血腥,先生手持千佛经。飘然上赴玉楼去,为道此间多不平。遂令感诵溢吾党,岂独贱子缘私情。暴腮点额无所愤,从此江东亦将隐。斥鴳何来负翼风,蛴螬祇附伤心本。丹旐多时返故乡,楚云燕月两茫茫。可知德政崇碑下,尚有门生吊夕阳。
https://shici.929r.com/shici/dDUdzE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