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补天漏,璇玑昼夜无停走。
自从堕却玉衡星,至今七政迷前后。
浑仪昼夜徒揣摩,敬授人时亦何有?
玉衡堕却此湖中,眼前谁是补天手。
女娲炼石补天漏,璇玑昼夜无停走。
自从堕却玉衡星,至今七政迷前后。
浑仪昼夜徒揣摩,敬授人时亦何有?
玉衡堕却此湖中,眼前谁是补天手。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名为《游落星寺》。诗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对天文现象和时间流逝的思考。
首句“女娲炼石补天漏”,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象征着宇宙秩序的修补与维护。接着,“璇玑昼夜无停走”描绘了时间的永恒流动,没有片刻停歇。“自从堕却玉衡星,至今七政迷前后”,玉衡星的坠落,导致了天体运行的混乱,暗示了自然秩序的破坏与失衡。
“浑仪昼夜徒揣摩,敬授人时亦何有?”这里提到的浑仪是一种古代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诗人通过它表达了对时间测量的追求,但面对自然界的混乱,这种努力显得徒劳无功。最后,“玉衡堕却此湖中,眼前谁是补天手”,玉衡星坠入湖中,象征着宇宙秩序的彻底破坏,而诗人自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谁能成为那个补天的手呢?
整首诗借古喻今,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思,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宇宙秩序的破坏时的无力感,以及对重建和谐宇宙秩序的渴望。
道历山兮逶蛇,思古人兮感叹。
并储胥兮肃止,仰曾云兮晻暧。
兽何鸣兮林中,鸟何悲兮山上。
木何为兮不剪,草何为兮茂畅。
帝之神兮在天,帝之德兮在人。
物具兮四海,心精兮一纯。
采秀实兮山间,摘其毛兮涧底。
玉醴湛兮琼茅,希修杂兮兰茝。
乐备兮九奏,凤舞兮仪韶。
人骏奔兮如在,君卒享兮神交。
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
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
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
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