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塞奇木无不有,海兰亦得同名松。
樵苏不到历贤劫,老龙鳞甲含烟浓。
渺予无德御中外,所藉馀业致混同。
守在四夷吾夙志,干戈绝域息战攻。
缮兹守禦备无患,薄遣戍卒更番重。
戍回或致是笔室,虬枝想像碧荫崇。
毛颖特立伴清咏,墨池霏润雀台铜。
昔曾获此木笔格,未知其肤知其中。
是物云即削皮为,文如碧水含微风。
拘墟妄分体内外,辞林漫忆山葱珑。
由来朴物尽可玩,志求奇巧将焉穷。
雁塞奇木无不有,海兰亦得同名松。
樵苏不到历贤劫,老龙鳞甲含烟浓。
渺予无德御中外,所藉馀业致混同。
守在四夷吾夙志,干戈绝域息战攻。
缮兹守禦备无患,薄遣戍卒更番重。
戍回或致是笔室,虬枝想像碧荫崇。
毛颖特立伴清咏,墨池霏润雀台铜。
昔曾获此木笔格,未知其肤知其中。
是物云即削皮为,文如碧水含微风。
拘墟妄分体内外,辞林漫忆山葱珑。
由来朴物尽可玩,志求奇巧将焉穷。
这首诗以咏物为主,通过描绘塞上达兰海兰松木皮笔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笔筒与自然界的元素巧妙结合,赋予了笔筒以生命和情感。
首句“雁塞奇木无不有”,开篇即点明笔筒材料的珍贵与独特,暗示其非凡之处。接着“海兰亦得同名松”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笔筒材质的稀有与尊贵,将其与松树相提并论,寓意深远。
“樵苏不到历贤劫,老龙鳞甲含烟浓”两句,通过描述笔筒历经沧桑而不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同时也暗喻了笔筒的坚韧与不屈。
“渺予无德御中外,所藉馀业致混同”则表达了诗人虽无显赫之德,但凭借余力使天下归于统一的理想,体现了其深沉的政治抱负。
“守在四夷吾夙志,干戈绝域息战攻”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维护边疆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追求。
“缮兹守禦备无患,薄遣戍卒更番重”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边防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体现了其务实的政治智慧。
“戍回或致是笔室,虬枝想像碧荫崇”两句,通过想象戍卒归来时的情景,将笔筒与戍卒的生活紧密相连,赋予了笔筒以人文关怀的色彩。
“毛颖特立伴清咏,墨池霏润雀台铜”则将笔筒与毛笔、墨池等文房四宝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文雅而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昔曾获此木笔格,未知其肤知其中”两句,通过回忆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笔筒材质的深入探索与理解,体现了其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
“是物云即削皮为,文如碧水含微风”则通过对笔筒制作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其工艺的精湛与艺术的美感,同时也寓意了文字如同清泉,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拘墟妄分体内外,辞林漫忆山葱珑”两句,通过对比与联想,揭示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超越与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由来朴物尽可玩,志求奇巧将焉穷”则以总结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崇尚与对艺术创造无限追求的态度,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笔筒这一艺术品的独特魅力,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精神境界。
食饱舐指老更深,饥肠南北常攲崟。
曾作闽山对岸客,海舶供看常相寻。
一路埃尘春几换,荤膻裂脑愁举桉。
淮陵巨海不多程,多情谁杀能鸣雁。
道人雅好逾千金,短茁渍味羞春林。
呼儿绩饭不知饱,未彻已到闽山阴。
孤风冷石常齿齿,不忘南音似君子。
寂寞相求义愈高,岂特今朝共邻里。
鞭长不能及马腹,有限生涯时苦促。
空使后人悲前人,雷塘春草年年绿。
谁知秀色若可餐,风光付与初凭肩。
力殚四海笑未已,眉黛一螺当几钱。
君不见黄金栋梁回首蠹,漠漠胡沙青冢暮。
么弦欲断空自知,千金漫买长门赋。
膏油续尽天须晓,石土馀垒可长保。
就令并蒂永不分,也应终恨雷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