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再过阳朔寄人》
《再过阳朔寄人》全文
宋 / 陶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昔日儒衫今武车,重来耆老尚奔趋。

后人相继皆清德,小吏回看半白须。

条教谩为新楷法,官资犹作旧称呼。

里门不闭田畴辟,好买丹青别画图。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àiguòyángshuòrén
sòng / táo

shānjīnchēzhòngláilǎoshàngbēn

hòurénxiāngjiēqīngxiǎohuíkànbànbái

tiáojiàomànwèixīnkǎiguānyóuzuòjiùchēng

méntiánchóuhǎomǎidānqīngbiéhuà

翻译
从前读书人穿的儒衫如今已换成了战车,再次来访的老人们仍然忙碌奔波。
后辈接踵而来,皆是品德高尚之人,小吏回头望去,多半已是白发苍苍。
规章制度虽更新,但官职名称依旧沿用旧称。
村里的大门不再关闭,田野开阔,适宜购买新的绘画作品。
注释
昔日:过去。
儒衫:读书人的服装。
武车:战车,象征军事或实用主义。
耆老:年长的人。
奔趋:忙碌奔波。
后人:后来的人。
清德:高尚的品德。
小吏:低级官员。
半白须:大半已白的胡须,表示年纪大。
条教:规章制度。
新楷法:新的规范或模式。
官资:官职级别。
旧称呼:传统的官衔名称。
里门:村庄的大门。
田畴:田野。
辟:开阔。
丹青:绘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陶弼再次经过阳朔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昔日儒衫今武车"暗示了时代的变迁,曾经的知识分子如今可能已转为武职人员。"重来耆老尚奔趋"表达了对当地老人的热情和敬意,他们仍然积极地迎接诗人来访。

"后人相继皆清德"赞扬了当地人的品德高尚,代代相传。"小吏回看半白须"则通过描绘小吏的白发,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条教谩为新楷法,官资犹作旧称呼"反映出尽管社会制度有所改变,但传统的官衔称呼依然保留着。

最后两句"里门不闭田畴辟,好买丹青别画图"描绘了阳朔乡村的安宁与繁荣,田地开垦,生活富足,诗人期待能以丹青画卷的形式记录下这美好的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经历和观察,展现了阳朔从文人到武备的转变,以及当地人民的美德和乡村生活的宁静发展,体现了诗人对故地的深情和对新时代的感慨。

作者介绍

陶弼
朝代:宋   字:商翁   籍贯: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   生辰:1015—1078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
猜你喜欢

书慈光塔

灵骨未藏三十载,我来收得葬孤山。

此中起塔不在大,已有高名垂世间。

(0)

寒拾赞

放下苕帚,对坐岩穴。眼看不亭,口说不歇。

想得峨眉五台,无此一天明月。

(0)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一四四

一棒一喝,疾雷破山,一提一唱,崩空峭壁。

诸佛傍观有分,诸祖拈掇不出。只如入已还闭。

(0)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十

大地皆冻锁,遍界热如火。

时节不放过,衲僧多蹉过。

不蹉过,深雪之中有一个。

(0)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三十六

多言丧道,多歧亡羊。浑无颗粒,别甑炊香。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0)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五十五

一不得向,二不得讨,廊下闲行,堂中打坐。

眼里耳里,观世音,胡达磨,过。

(0)
诗词分类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诗人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洪秀全 梁佩兰 许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