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绸缪总不难,纸屏高立映阑干。
人归锦水黄昏后,吟对秋云一片寒。
花影半斜初著露,月痕全上欲生澜。
幽栖亦自多稠密,檐外空虚有翠峦。
茅屋绸缪总不难,纸屏高立映阑干。
人归锦水黄昏后,吟对秋云一片寒。
花影半斜初著露,月痕全上欲生澜。
幽栖亦自多稠密,檐外空虚有翠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中纸屏映照下的茅屋景象。首句“茅屋绸缪总不难”透露出一种生活中的简单与自在,暗示了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喜爱和追求。接着,“纸屏高立映阑干”一句,将画面进一步展开,纸屏的高耸与光线的映照,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人归锦水黄昏后,吟对秋云一片寒”两句,将时间推移到黄昏之后,锦水边的人们已归家,留下的是诗人独自面对秋云的场景,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的秋风,也可能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流露,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意境。
“花影半斜初著露,月痕全上欲生澜”则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观,半斜的花影与初露的露珠,以及即将满溢的月痕,都充满了生机与动态美,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最后,“幽栖亦自多稠密,檐外空虚有翠峦”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热爱,即使环境看似简单甚至有些许的闭塞(“稠密”),但外部世界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檐外空虚有翠峦”),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空间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
九日为旭,羿不能射。荒唐之言,孰有知者。
旭日始旦,出日东方。君子昭德,如彼朝阳。
以诚而倾,类葵与藿。日入日出,我息我作。
惟刘氏子,志于高明。爰有斋居,以旭自名。
日新又新,用之曷匮。其休以德,其拙以伪。
我作此诗,惟明自资。孰传草圣,为汝书之。
京畿连大宅,新赐公侯第。
桂树夹道生,台观迎风起。
歌麟玉阶侧,栖凤金窗里。
秦娃当妙选,赵舞飘轻体。
大儿尚书郎,小儿参国议。
中儿权最隆,出入侍天子。
七叶轻汉貂,八达哂周士。
冯唐亦何命,白首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