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鸣蜩》
《鸣蜩》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雨馀云漏日,虫思已喧喧。

时节惊初夏,声音似故园。

为谁吟绿野,相共送黄昏。

便是秋来信,霜髯更几根。

(0)
注释
雨馀:雨后。
云漏日:云层稀疏,阳光透出。
虫思:虫子的鸣叫声。
喧喧:嘈杂,热闹。
惊初夏:突然意识到初夏的到来。
故园:故乡。
绿野:绿色的田野。
相共送黄昏:一起度过傍晚时分。
秋来信:秋天来临的迹象。
霜髯:白发,这里比喻岁月的痕迹。
几根:增加了几根白发。
翻译
雨后云层稀疏,阳光穿透洒下,虫鸣声渐起
初夏的季节忽然让人感到惊讶,那声音仿佛来自故乡
不知为谁在绿色田野上低吟,相伴度过黄昏时刻
即便秋天的信息已至,我的白发又增添了几根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初夏景象与心境交融的画面。首句"雨馀云漏日,虫思已喧喧",通过细雨、游移的云层和初现的日光,以及各种昆虫开始活跃起来,表现了季节的转换和生机的萌动。虫鸣如同远方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种描写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时节惊初夏,声音似故园"一句,则是诗人对时间流逝与情感连结的深刻体验。在这个季节的到来中,诗人感受到一种时光倒流,如同回到熟悉的地方。这里的“声音”可能指的是虫鸣,也可能是更广义的自然界的声音,它唤起了对往昔美好记忆的回响。

"为谁吟绿野,相共送黄昏"表达了诗人在这初夏时节中,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共同经历日落黄昏的瞬间。这里的“绿野”象征着生机勃勃,也是诗人心境的一种投射。

最后两句"便是秋来信,霜髯更几根"则是在初夏之际,诗人已经预感到了秋天的到来,并且通过白发增多这一生理现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命历程的推进。这不仅是对自然周期的观察,也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自然界的精妙把握,展现了一种对于时光流转、生命变迁的深沉感慨。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秋夜集李守衙斋

政閒庭每寂,吏散日犹曛。

下榻生秋思,传杯语夜分。

暗花微泫露,纤月净开云。

失路聊相倚,何期御李君。

(0)

安隐寺

人天即此路,花雨见空台。

刹尽南朝建,经多西土来。

碑荒残藓合,僧定野棠开。

了悟身如幻,何须访劫灰。

(0)

送子约弟访董太史于苕溪因怀殊胜寺旧游

越国青山外,吴江芳草前。

夜帆看独往,春水怅悠然。

过寺迷初地,逢桥记昔年。

还闻倒屣处,应得蔡邕怜。

(0)

哭子安兄四首·其四

生年同过隙,何悟早藏舟。

丧事门人给,遗文使者求。

山川俱感涕,花月总关愁。

尚说乌衣胜,伤心不忍游。

(0)

宿幽栖寺赠海天上人

投迹空山夜,皈心此问禅。

锡飞辞岳后,杯弃渡江年。

花落仙岩近,松深净榻悬。

融师双树下,见尔一灯传。

(0)

送家兄赴浙三首·其一

岐路易为情,那兼骨肉行。

同兹恋南树,忽是饯西京。

碧水通吴苑,青山带越城。

无因乡国近,遂使别离轻。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吕祖谦 蔡沈 方以智 吴承恩 曾棨 柳公权 王褒 万俟咏 商辂 华蘅芳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