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尘事乱如毛,不向空门何处消。
若待境缘除荡尽,古人那得喻芭蕉。
世间尘事乱如毛,不向空门何处消。
若待境缘除荡尽,古人那得喻芭蕉。
这首诗《偈》由唐代僧人良价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
“世间尘事乱如毛”,开篇即以“尘事”比喻纷繁复杂的生活琐事,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世俗中挣扎、忙碌的景象。“乱如毛”生动地展现了这些琐事的繁多与杂乱无章,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与困扰。
“不向空门何处消”,紧承上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如此混乱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找到心灵的归宿,如何摆脱这些烦恼?这里,“空门”既指佛教中的修行之道,也象征着心灵的解脱之路。诗人在这里引导读者思考,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是否应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解脱。
“若待境缘除荡尽,古人那得喻芭蕉”,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出假设,如果等待所有外在的环境和条件都消失殆尽,那么古人又如何能用芭蕉来比喻呢?这里的“芭蕉”可能象征着某种象征物或比喻,用来说明即使在最纯净、最简单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诗人通过这一假设,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贵,以及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心灵纯净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人生与佛教修行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一叶知秋,正玉律、新吹夷则。
迟三日、双星齐会,又逢七夕。
先送天孙来乞巧,姓氏已在长生籍。
喜华堂、今日庆生辰,排筵席。歌金缕,斟琼液。
听祝寿,环佳客。看寿星明灿,祥烟葱郁。
剩种庭萱春不老,年年嘉会如今日。
办一词、一岁一称觞,期千百。
种桑百馀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馀,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
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
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
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
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
蛮岭高,蛮海阔,去舸回艘投此歇。
一夜舟人得梦间,草草相呼一时发。
飓风忽起云颠狂,波涛摆掣鱼龙僵。
海神怕急上岸走,山燕股慄入石藏。
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
轰轰砢砢雷车转,霹雳一声天地战。
风定云开始望看,万里青山分两片。
车遥遥,马阗阗,平如砥,直如弦。
云南八国万部落,皆知此路来朝天。
耿恭拜出井底水,广利刺开山上泉。
若论终古济物意,二将之功皆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