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瓢童子问谁家,老妇檐前驻纺车。
角黍唤回端午梦,还从艾盏得松花。
荷瓢童子问谁家,老妇檐前驻纺车。
角黍唤回端午梦,还从艾盏得松花。
这首明代诗人陈献章的《端阳后一日里人送角黍酒至》描绘了一幅淳朴的乡村端午节后场景。首句"荷瓢童子问谁家",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一个小孩手持荷叶瓢,好奇地询问着那角黍(粽子)是从哪家送来的,流露出乡间孩童的好奇与淳朴。接着,"老妇檐前驻纺车"描绘了老妇人在门前停下手中的纺车,可能是因为听到了孩子们的交谈,也可能是在准备自家的端午习俗。
"角黍唤回端午梦"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记忆被这节日食品唤醒,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时刻,也是人们怀念和回味传统节日文化的时候。最后一句"还从艾盏得松花"中,"艾盏"是端午时节用来驱邪的艾草制成的香灯,"松花"可能是指粽子上的松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再次强调了端午节的氛围和风俗。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怀念。
白纻皎皎净凝华,皎如明河流素霞。
想当浣濯蹋江沙,江水青青兰紫芽。
金窗无人思绰约,裁作春衣使君著。
使君有行隔千里,流飙莫遣车尘起。
车尘起,涴白纻,愿君服之保明洁,载歌《白纻》与君别。
玉山草堂绝清妍,画图书卷置两边。
长松落子当窗前,鹤踏芝云舞翩翩。
碧梧翠竹摇秋烟,凤凰一鸣三千年。
松溪石磴相周旋,绿萝飞花百尺悬。
草堂主人真晋贤,手持麈尾谈重玄。
傲睨万象心炯然,示我新诗三百篇。
瀑流倒泻挂青天,匡庐先生乃谪仙。
谑浪高谈惊四筵,乐府不写金花笺,日日江头浮酒船。
爱我草圣如张颠,酣歌草堂屋西偏。
醉来狂歌舞跹跹,共入芙蓉花底眠。
李生东吴人,住在东吴市。
手持贾谊书,去谒汉天子。
天子白玉阙,虎豹守九关。
黄金烂初日,照耀蓬莱山。
愿为丹穴凤,飞入五云间。
莫学襄阳孟夫子,诵诗玉堂空放还。
劝尔一杯酒,与尔作离别。
西风吹折杨柳枝,八月燕山夜飞雪。
君当挂席大河去,我还拂袖东山岑。
闭门自扫石上月,绿萝树底弹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