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
《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全文
宋 / 陈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相逢虽许借馀波,此理而今更问何。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

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

(0)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陈渊所作,名为《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诗中探讨了相逢与借力、形骸与文墨、佛理与书籍、传承与路径等多个哲学层面的问题。

首句“相逢虽许借馀波”,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即使偶然相遇,也能借机交流,引出下文对合作与交流的思考。接着,“此理而今更问何”提出疑问,即在当前情境下,值得探讨的是什么道理或原则?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两句,通过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枯木一般;另一种则是追求言语的华丽与丰富,如同滔滔江水。诗人似乎在提倡前者,认为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更为重要。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则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和三万卷的藏书虽然丰富,但并非全部都是真理或实用的知识。这表明诗人对传统知识持有批判性态度,强调了甄别与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表达了对个人修行与成长的看法。除了已知的知识和传统之外,还有未知的道路等待探索。对于那些具有顿悟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通过渐进的学习来达到目标,暗示了直觉与内在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知识与智慧、传统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作者介绍

陈渊
朝代:宋

(?—1145)宋南剑州沙县人,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初名渐,字几叟。早年从学二程,后师杨时。时以其深识圣贤旨趣,妻以女。高宗绍兴五年,以廖刚等言,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胡安国荐,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入对论恩惠太滥。言秦桧亲党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为桧所恶。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墨堂集》。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

小砑红笺茜金屑,上管免毫团紫血。

阁上花神艳连缬,那似璧月句妖绝。

结绮双双描风凰,望仙两两画鸳鸯。

无愁天子限长江,花底死活酒庇王。

胭脂臂捉丽华窘,更衣殿秘绛灯引。

龙绡贴肉汗风忍,七华口令着人紧。

玳筵顶飞香雾腻,银烛媚客灭几次。

强饮犀桃江令醉,承思夜夜临春睡。

麟带切红红欲堕,鸾钗盘雪尾梢翠。

梦中麝白桃花回,半面天烟乳玉飞。

碧心跳脱红丝匼,惊破金猊香着月。

殿头卤簿绣发女,签重慵多吹不起。

(0)

村舍即事·其一

依篱叠堑作人家,西日还将苇箔遮。

窗户莫嫌秋色淡,紫苏红苋老生花。

(0)

题洪知观静斋

蛮触当战冲,蚌鹬据争境。

相持无了期,复命终归静。

人事苦纷拿,世态异炎冷。

远抱异俗观,照以清明景。

余生涉畏途,所至虞机阱。

求富耻执鞭,图名成画饼。

道侣得洪师,唤我梦中醒。

师如辟尘犀,神观最清警。

葆粹息天倪,运斤优匠郢。

结茅规数椽,讨胜事幽屏。

楹槛疏以明,规抚肃而整。

昼永篆飞烟,风来幡弄影。

开卷课黄庭,煮茶汲清井。

以静名其轩,会处心自省。

吾庐杂尘嚣,相望限一岭。

烦师缩地脉,得我便造请。

别来火云张,今见霜宇净。

寄诗当梅花,一笑师当领。

(0)

小三洞·其二

洞门相对是吾家,朝看烟云暮看霞。

铁笛一声山石裂,老松惊落半岩花。

(0)

仙都山

世上洞天三十六,缙云第二十九区。

古木参天架云屋,总真灵迹号仙都。

独峰壁立二千尺,凌空耸翠屹然孤。

仰瞻绝顶烟岚际,曾开菡萏名鼎湖。

旧说轩辕驻车辙,云骈风驭经此涂。

石釜鍊灶丹砂就,乘龙帝乡才须臾。

紫虚碧落超尘世,侍臣无路攀龙须。

唐朝天子仙李裔,德格天心来瑞符。

祥烟嘉气卿云布,山中九传万岁呼。

步虚对峙云断续,东西互云高下殊。

涧边幽径登鸟道,上有镜岩如方壶。

岩中乳水沥嵌罅,滴石成穴如仰盂。

水一昼夜斛加半,潦不泛溢旱不枯。

鲁望曾记周景复,绝粒餐霞黄老徒。

栖真妙入悬珠会,八十馀年隐此居。

千古寥寥桑海变,仙迹渺邈还有无。

石门瀑布虽云好,此间殊胜未易俱。

特然造化钟神秀,虎头妙手亦难图。

(0)

景祐祭文宣王庙六首.饮福用《绥安》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卢象 武三思 郑成功 徐有贞 萧颖士 丘迟 赵执信 卢肇 吴嘉纪 刘凤诰 李冶 李贞 贾谊 何良俊 邵谒 蔡邕 陈东 褚遂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