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淹幽径,高云翳远峰。
披经诠范绩,就佛礼何颙。
华悴观朝槿,清虚鸣夜蛩。
非缘禅悟早,那使宦情慵。
积雨淹幽径,高云翳远峰。
披经诠范绩,就佛礼何颙。
华悴观朝槿,清虚鸣夜蛩。
非缘禅悟早,那使宦情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沉浸在佛教经典中的宁静生活,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感悟。首联“积雨淹幽径,高云翳远峰”以雨后积水、云遮远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披经诠范绩,就佛礼何颙”表达了诗人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人生指引和心灵慰藉的过程,其中“何颙”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先贤,暗示了诗人对智慧的追求。
“华悴观朝槿,清虚鸣夜蛩”则转向对自然界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朝槿(即木槿花)朝开暮谢,象征着生命的短暂;而夜蛩(蟋蟀)的鸣叫,则在清冷的夜晚中传递出生命的活力与不息。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
最后,“非缘禅悟早,那使宦情慵”表达了诗人之所以能够从繁忙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上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因为他早年便通过禅修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领悟,也反映了其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度,以及他对佛教智慧的深切体悟。
墙下长安道,嚣尘咫尺间。
久牵身外役,暂得病中闲。
背喜朝阳满,心怜暮鸟还。
吾庐在何处,南有白云山。
耳虚多听远,展传晨鸡鸣。
一室背灯卧,中宵扫叶声。
兰芳经雨败,鹤病得秋轻。
肯踏衡门草,唯应是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