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高嵯峨,涧水深沧漭。
山高薪可炊,水深汲可养。
人心咫尺间,非高亦非广。
倏喜会雨云,倏嗔生魍魉。
魍魉尚可祓,人心更安想。
南山高嵯峨,涧水深沧漭。
山高薪可炊,水深汲可养。
人心咫尺间,非高亦非广。
倏喜会雨云,倏嗔生魍魉。
魍魉尚可祓,人心更安想。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引子,通过对比山之高与水之深,以及人心的微妙,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诗人将山与水的特性与人类情感相对比,山高而实可用以炊煮,水深而能供汲饮,象征着物质世界的实用价值。然而,对于人心,尽管咫尺之间,却难以度量其深度与广度,这反映了人内心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
接着,诗人描绘了人心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如喜遇雨云时的欢愉,或因魍魉(可能象征邪恶或不祥之事)出现而产生的愤怒。这种情绪的瞬息万变,显示了人心的多面性和易受影响的特质。最后,诗人提出即使面对邪恶力量的威胁,人们也能通过某种方式去净化或克服,但对人心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善恶交织,则提出了更深的思考和疑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与人心的对比,探讨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性,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深刻而细腻的理解。
梦寐登临处,漂流来此行。
长年为客意,落日倚栏情。
雨过水光发,风生云态轻。
山川沈郎旧,巉绝有馀青。
南州本非行路难,年来行客多悲酸。
黄花白酒且今夕,惊风晚日催双翰。
一杯交欢意方属,四座相顾颜不欢。
如今守边戍不远,政合勉力劝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