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其七》
《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其七》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四壁蠹书常锁闭,数行苏墨半模糊。

院中老吏无存者,谁记南塘与雁湖。

(0)
注释
四壁:书房四周的墙壁。
蠹书:被蛀虫侵蚀的书籍。
锁闭:封闭不打开。
苏墨:苏东坡的墨迹(借指古籍)。
模糊:不清楚,看不清楚。
院中:院子里。
老吏:年老的官吏。
存者:还活着的人。
南塘:地名,可能指的是某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雁湖:也可能是个地名,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翻译
书房四壁常常被蛀虫封锁,几行苏墨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院子里的老官员都已不在,还有谁能记得那南塘和雁湖的往事?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其七)》。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一个静谧且略显荒凉之地的书房内,沉浸于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与思考。

"四壁蠹书常锁闭"一句描绘出书房内尘封已久的情景。这里的“蠹书”指的是被虫蛀蚀的书籍,这些书籍长时间不曾翻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重与孤寂。而“锁闭”的用词,则增添了一种封存、遗忘之感。

"数行苏墨半模糊"则是对书房内环境进一步的刻画。“苏墨”指的是用墨水写字留下的痕迹,可能是前人在纸上留下的文字或笔记。而“半模糊”表明这些痕迹已经不清晰了,这种模糊不清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淡薄。

"院中老吏无存者"一句中的“老吏”可能指的是书房的看管人或是曾在此地工作的人员。这里说他们已经“无存者”,意味着这些曾经的生命和活力现在都已不复存在,显得尤为凄凉。

最后,“谁记南塘与雁湖”则是诗人发出的一种感慨。这两处地点名可能与作者个人经历或故事情节有关。这里的“谁记”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无伴状态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书房内景象的描写,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往事如烟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个人情感的深沉。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梅花堂小酌与河南府马师共

往来不绝郑崇门,清浊那分北海尊。

今夜梅花堂上月,与人作个好黄昏。

(0)

过龙门

流水潺潺漱石根,又还怀古过龙门。

行人但礼龛中像,谁识当年禹作痕。

(0)

和筹堂送别韵·其二

白发相逢得几回,离亭苦劝送行杯。

元龙不识求田意,徒使青山笑往来。

(0)

勉和筹堂来韵·其二

气似阳和处处春,但随流俗混光尘。

须知舌在为身累,非是是非何等人。

(0)

子荣过家上冢·其一

班超万里归无期,张翰虽归如不归。

君看昼锦堂中相,十五年前一布衣。

(0)

答筹堂见招·其二

日日相陪鹤发翁,乌纱白葛道家风。

火云堆向山南去,暑气蒸人似甑中。

(0)
诗词分类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诗人
元绛 李华 孙逖 万寿祺 高鼎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王僧孺 陈德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