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南山下,种桑长江滨。
消摇脱物累,感激皆天真。
折腰讵为屈,所重在辱身。
居然典午世,见此羲皇民。
高风迥绝代,图画流千春。
茂先昧几决,令伯伤邅迍。
此翁傥可作,愿卜东西邻。
种竹南山下,种桑长江滨。
消摇脱物累,感激皆天真。
折腰讵为屈,所重在辱身。
居然典午世,见此羲皇民。
高风迥绝代,图画流千春。
茂先昧几决,令伯伤邅迍。
此翁傥可作,愿卜东西邻。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题渊明归来图》。诗中描绘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与心境,充满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种竹南山下,种桑长江滨”,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陶渊明在山间种植竹子,在江边栽植桑树的画面,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接着,“消摇脱物累,感激皆天真”两句,表达了陶渊明摆脱世俗束缚,保持纯真本性的心境。
“折腰讵为屈,所重在辱身”则进一步阐述了陶渊明不为官场屈服,坚守人格尊严的态度。接下来,“居然典午世,见此羲皇民”两句,通过对比,赞扬陶渊明如同上古圣贤一般,引领着淳朴的民众生活。
“高风迥绝代,图画流千春”高度评价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与深远的影响,仿佛他的形象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后,“茂先昧几决,令伯伤邅迍”引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对陶渊明选择归隐的敬佩与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感慨。“此翁傥可作,愿卜东西邻”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并愿意与之为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