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自婆娑,临芳意若何。
那能论李白,乍可学东坡。
入画元因净,宜诗底用多。
倩谁天女散,一室俨维摩。
冷艳自婆娑,临芳意若何。
那能论李白,乍可学东坡。
入画元因净,宜诗底用多。
倩谁天女散,一室俨维摩。
此诗《对菊》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首句“冷艳自婆娑”,以“冷艳”形容菊花的独特风姿,虽处寒冷之中却依然绽放,展现出一种独立不群的气质。“婆娑”二字则生动描绘了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既有孤傲之美,又不失优雅之态。
次句“临芳意若何”,将菊花置于芳香四溢的环境中,引人遐想其内心的感受。这里不仅描绘了菊花的外在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对其内在情感的揣测,表达了对菊花独特魅力的欣赏和思考。
接下来的“那能论李白,乍可学东坡”,通过对比李白与苏轼两位唐代大诗人,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独到见解。李白以豪放著称,而苏轼则兼具豪放与洒脱。诗人在这里选择“学东坡”,意味着他更倾向于在菊花身上寻找一种既豪迈又不失洒脱的气质,体现了他对菊花独特精神风貌的认同与向往。
“入画元因净,宜诗底用多”,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菊花之所以成为绘画与诗歌中常客的原因。菊花的纯净与高雅,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绝佳题材。同时,“底用多”一词,巧妙地表达了菊花无需过多修饰,其本身的魅力已足够吸引人,强调了其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最后,“倩谁天女散,一室俨维摩”,以天女散花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菊花满室、香气弥漫的画面。维摩诘是佛教中的著名菩萨,此处借指室内布置得如同禅室一般,充满了宁静与祥和。这一句不仅赞美了菊花带来的美好氛围,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综上所述,《对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不仅展现了菊花的自然美,更传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与内心世界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