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答丹霞诸兄四章时天老人以海幢主者之席见命遣侍僧走辞作此却寄·其四》
《答丹霞诸兄四章时天老人以海幢主者之席见命遣侍僧走辞作此却寄·其四》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当头正位绝跻攀,奴隶那能入此间。

却似过鸿难寄树,恰如啸虎已忘山。

多时拚定无容说,彻底承当只等閒。

般若有锋司杀活,寒光先已夺痴顽。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禅宗诗人释今无所作,名为《答丹霞诸兄四章时天老人以海幢主者之席见命遣侍僧走辞作此却寄(其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修行境界的追求。

首句“当头正位绝跻攀”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远离尘嚣的精神状态,暗示着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不再为外在的追求所束缚。接下来,“奴隶那能入此间”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境界的高洁与纯净,如同高贵的主人不容低贱的奴隶进入,暗示了诗人对自身修为的严格要求。

“却似过鸿难寄树,恰如啸虎已忘山”两句,通过鸿雁难以栖息于树梢、猛虎不再顾念山岭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鸿雁难以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地,象征着世间的纷扰与束缚;而啸虎忘却山岭,则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多时拚定无容说,彻底承当只等閒”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的理解与态度。这里的“拚定”意味着坚定的决心,而“无容说”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言语表达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行动而非言辞。同时,“彻底承当只等閒”则展现了诗人面对修行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时的从容不迫,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佛教中“一切法无我”的思想。

最后一句“般若有锋司杀活,寒光先已夺痴顽”以“般若”(智慧)为锋利的工具,斩断生死轮回的束缚,揭示了诗人对佛法智慧的深刻领悟。这里的“司杀活”意味着通过智慧来引导生命走向解脱,而“寒光先已夺痴顽”则形象地描绘了智慧之光穿透愚昧与执着的力量,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修行境界的追求,充满了禅意与智慧的光辉。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寄喻叔奇丈二首·其二

饮我长安酒,歌公亦好诗。

试思犹宿昔,忽念已差池。

要识园林好,何由杖履随。

有时观叙梦,亦复叹吾衰。

(0)

寄成父并帖彦博审知·其一

贫贱分离苦,飘流日月除。

重沽分岁酒,空展寄来书。

祖印书齐架,章泉竹绕庐。

生涯故在此,调护合何如。

(0)

读东湖集二首·其二

赖尔破孤闷,读之惟恐残。

行间虽旧熟,句外得新看。

已后平生学,悬知欲到难。

堂堂宁复有,凛凛故疑寒。

(0)

真游觅唐德舆题诗不见有怀其人八首·其一

险绝辰州路,曾闻一再行。

看岩有留句,扪石欠题名。

四世斯文事,平生一壑情。

何当从此去,感念在先生。

(0)

病中即事十五首·其十五

风雨虽如晦,鸡鸣不废晨。

窗明惊次第,吾卧特逡巡。

泣豆因煮豆,柏人何迫人。

为家疑宿业,旧学似前身。

(0)

重阳前一日同成父二儿游新庵

细雨不湿路,薄云空碍山。

穷居嫌局趣,乘兴偶跻攀。

并水枫初落,悬崖菊未斑。

清游了无累,短句不须删。

(0)
诗词分类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诗人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