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安时命,寻幽养性灵。
登临多古意,讲诵有儒生。
所贵知通塞,尤宜适寝兴。
当为斯是理,不必计枯荣。
随遇安时命,寻幽养性灵。
登临多古意,讲诵有儒生。
所贵知通塞,尤宜适寝兴。
当为斯是理,不必计枯荣。
此诗《宝应杂诗(其二)》由明代哲学家吴与弼所作,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随遇安时命”一句,道出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强调了接受命运安排的重要性。接着,“寻幽养性灵”则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修养精神境界的愿望。
“登临多古意,讲诵有儒生”描绘了一幅在古迹中游历、儒学之士聚首讲学的画面,既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向往,也暗示了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所贵知通塞,尤宜适寝兴”的观点,即理解事物的顺逆变化,适应生活的起落起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平衡。
最后,“当为斯是理,不必计枯荣”则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以正确的人生道理为指引,不必过于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结合,传达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世人看山在山下,李侯看山向绝顶。
世人画山画白日,李侯画山摹夜景。
绝顶看山山更奇,夜景摹出人少知。
远山苍苍近山黑,岩树历历汀树微。
天高露下暮潮息,月明一片寒江迟。
藏深乐渊潜,惊定安林栖。
耳绝城市喧,心息声利机。
古人无因驻清景,高侯有笔能夺移。
容翁复作有声画,冥搜天巧为补遗。
后来知有李侯之德高侯画,千年人诵容公诗。
牧马极盛开元中,上闲十二皆游龙。
时平千里不自效,嘶声脱吻生悲风。
流传八骏苦诡怪,乐歌天马徒能工。
岂如杜句曹韩画,流云飞电玉花骢。
吟诗展卷何独此,未可与此争先雄。
重瞳玉色五百载,阶榻相向将无同。
谁人临摹得高意,印章仿佛龙眠公。
但存大略见神骏,未傅五彩分风鬃。
俯仰布置号进稿,图成欲上明光宫。
安定王孙固英物,锦标象轴留其踪。
愿言藏袭不浪□,骏骨隐隐惊盲聋。
祇今驽骀厌刍豆,盐车未赎污沟红。
驱车上太行,中道车轴折。
停车卧辕下,骨断筋力折。
抚膺呼苍天,淫淫涕如雪。
古往与今来,此憾何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