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后,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
周武隋文之子孙,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
周亡天下传于隋,隋人失之唐得之。
唐兴十叶岁二百,介公酅公世为客。
明堂太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
备威仪,助郊祭,高祖太宗之遗制。
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
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
二王后,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
周武隋文之子孙,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
周亡天下传于隋,隋人失之唐得之。
唐兴十叶岁二百,介公酅公世为客。
明堂太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
备威仪,助郊祭,高祖太宗之遗制。
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
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新乐府体裁。诗中通过描绘历史盛衰和王朝更迭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帝位传承的深刻反思。
“二王后,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这两句开篇即提出了问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历史的回顾中。其中,“二王”指的是周文王、武王,而“介公酅公”则是对古代名将或功臣的一种尊称,表明这些人物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周武隋文之子孙,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王权的更迭性。周、隋两代的兴衰,以及后来的唐朝,都在阐述“天下”不是某个家族或个人长久占有的观点。
“周亡天下传于隋,隋人失之唐得之。”这句具体指出了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强调了权力的流转和历史的必然性。
“唐兴十叶岁二百,介公酅公世为客。”这里,“十叶”暗示了时间的长短,而“介公酅公世为客”则表明即使是功臣,也只是暂时的宾客,无法永远占据权力中心。
“明堂太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这一句描写的是在国家重要礼仪场合中,功臣们虽然有其位置,但仍然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则。这表达了对权力秩序和礼制传承的重视。
“备威仪,助郊祭,高祖太宗之遗制。”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历史记忆的联系。诗人提到了唐朝初期的皇帝们,如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他们留下的制度对于后代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这句总结了王朝兴衰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一个家族或个人都无法永远掌握国家命运。
“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后人的告诫,希望他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警惕于王朝的兴衰,不要重蹈覆辙。这里的“文君”可能指的是理想中的君主,而“亡国之孙”则是那些曾经历过国家灭亡的人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强调了权力的暂时性和礼制的重要性,同时也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历史教训。
湖光漠漠水禽飞,堤柳斜斜带夕晖。
二月江南好天气,初阳台上惬春衣。
巾子峰头舣钓船,初阳台上坐鸣弦。
出云高树明残日,过雨苍苔泣细泉。
绝俗谁能继高躅,凌云我欲学飞仙。
还家正恐乡人间,化鹤归来知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