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寰千嶂合,月窟一峰孤。
欲识僧归处,飘然入宝珠。
尘寰千嶂合,月窟一峰孤。
欲识僧归处,飘然入宝珠。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在群山与明月下的独特景象,以及僧人归处的神秘与神圣。首句“尘寰千嶂合”以“千嶂”形容群山环绕,暗示了人间世界的繁杂与束缚;“合”字则表现出山峦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次句“月窟一峰孤”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通过“月窟”(月亮的居所)与“一峰孤”(孤山独立于月光之下),突出了孤山的独立与清幽,同时也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后两句“欲识僧归处,飘然入宝珠”,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引导读者去寻找僧人的归宿,而这个归宿被比喻为“宝珠”,既象征着珍贵与纯净,也暗示了僧人精神世界的高洁与宁静。这里的“飘然”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僧人行踪的轻盈与自由,仿佛他能够随风飘荡,进入那颗象征着心灵深处至宝的宝珠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孤山的自然之美,更寄托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昔君种葵吴门东,南风五月花茸茸。
年年走马看花去,君家有酒如花红。
今君种葵荆山下,五月开花还绕舍。
看花对酒岂无人,只忆故人无在者。
种花人在未成翁,何事看花人不同。
我亦当时看花者,忽到花前如梦中。
握君手,为君寿,但愿长看君花酌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