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山行林末见,残曛暝色催人渐。
不分几点乱鸦归暮堞,一行征雁叫秋云。
烟高野烧连空起,风急樵歌隔陇闻。
终日驰驱车马道,薄游多愧北山文。
秋晚山行林末见,残曛暝色催人渐。
不分几点乱鸦归暮堞,一行征雁叫秋云。
烟高野烧连空起,风急樵歌隔陇闻。
终日驰驱车马道,薄游多愧北山文。
这首明代诗人郭谏臣的《乐平道中》描绘了秋日傍晚山行的独特景象。首句“秋晚山行林末见”,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展现了山行者在秋日黄昏时分于林间小径上远望的情景。
“残曛暝色催人渐”一句,通过“残曛”和“暝色”描绘出夕阳余晖与昏暗天色交织,催促旅人加快脚步,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
接下来,“不分几点乱鸦归暮堞,一行征雁叫秋云”,通过描绘归巢的乌鸦和南飞的大雁,渲染了孤寂而萧瑟的氛围,寓言着旅人的思乡之情。
“烟高野烧连空起,风急樵歌隔陇闻”描绘了野外炊烟袅袅升起,随风飘散,以及远处山间传来的樵夫歌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乡土气息。
最后,“终日驰驱车马道,薄游多愧北山文”表达了诗人对整天忙碌于俗世道路的自责,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用北山文(典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如古人般淡泊名利的遗憾。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意境。
往时天大风,能吹华山裂。
坠此一卷石,或云太古雪。
粤自开辟初,云气所凝结。
已经六万岁,变化同巀嶪。
望之色正白,表里共澄澈。
尘土不能涴,光采耀日月。
愿君勿爱此,持以献金阙。
回中避暑时,持用消毒热。
江南水退秋光浅,风柳参差万丝捲。
鸳鸯在梁凫在渚,荡荡扁舟去家远。
千艘转海古长策,白粲连江动秋色。
断蒲折苇野水阔,烂烂明星且将弋。
翠盘擎露夜深寒,玉色亭亭落月残。
太液池头黄鹄下,梦中曾见画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