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崖月馀雪未消,春入富池江上遥。
寒林万木绝枝叶,终日强欲收堕樵。
古屋羁人鬓萧萧,三冬煖曲无炭烧。
掘地作炉煨榾柮,如此为官徒折腰。
阴崖月馀雪未消,春入富池江上遥。
寒林万木绝枝叶,终日强欲收堕樵。
古屋羁人鬓萧萧,三冬煖曲无炭烧。
掘地作炉煨榾柮,如此为官徒折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苦寒的画面。首句"阴崖月馀雪未消",写出了山崖上积雪深厚,即使月余仍未融化,足见气候之寒冷。"春入富池江上遥"则以春天的到来与眼前的严冬形成对比,暗示着生机在远处的江面,而诗人身处之地依然酷寒。
"寒林万木绝枝叶"进一步渲染了冬季的肃杀,连树木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无法抵挡严寒。"终日强欲收堕樵"中的"强欲"二字,表达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仍需勉强砍柴取暖的艰辛。
"古屋羁人鬓萧萧",诗人自比为羁旅之人,形容自己头发稀疏,形象地刻画出内心的孤独和岁月的沧桑。"三冬煖曲无炭烧"揭示了生活的困顿,即使是在最需要温暖的冬季,也没有足够的燃料来生火。
最后两句"掘地作炉煨榾柮,如此为官徒折腰"直抒胸臆,诗人挖土为炉,以粗陋的方式取暖,感叹这样的生活状态只是为了维持官职,显得官场生涯疲惫不堪,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无奈。
总的来说,董嗣杲的《苦寒》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