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庐山游,发兴自年少。
偶来得閒侣,更欲窥众妙。
幽林穿蒙笼,青峰上崄峭。
遥看天池路,一线在岩徼。
辛勤得至此,惨寂已西照。
云池桂无根,瞪视心胆掉。
暮夜烟云昏,西岩亦登眺。
圣灯稍稍出,弄影何窈窕。
一枝分百点,变态不可料。
须臾归寂灭,何处观朕兆。
僧房得栖宿,爽气冰毛窍。
翻然亦兴尽,却恨归途窎。
缅怀道隆师,确不奉明诏。
似与山间石,慇勤论久要。
我今来时迫,心灰真可笑。
明朝指绣谷,裹足登凉轿。
揩却壁上名,恐为高人笑。
我思庐山游,发兴自年少。
偶来得閒侣,更欲窥众妙。
幽林穿蒙笼,青峰上崄峭。
遥看天池路,一线在岩徼。
辛勤得至此,惨寂已西照。
云池桂无根,瞪视心胆掉。
暮夜烟云昏,西岩亦登眺。
圣灯稍稍出,弄影何窈窕。
一枝分百点,变态不可料。
须臾归寂灭,何处观朕兆。
僧房得栖宿,爽气冰毛窍。
翻然亦兴尽,却恨归途窎。
缅怀道隆师,确不奉明诏。
似与山间石,慇勤论久要。
我今来时迫,心灰真可笑。
明朝指绣谷,裹足登凉轿。
揩却壁上名,恐为高人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庐山的经历和感受。开篇即表达出作者自年少时就有探索庐山之志,偶得闲暇便与同侪一同前往,更欲深入探究其众多奇妙之处。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渴求。
“幽林穿蒙笼,青峰上崄峭”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庐山的壮丽景色,林间迷雾缭绕,而远处的青峰则显得险峻拔耸。接下来的“遥看天池路,一线在岩徼”则是从远处眺望天池之路,只见一线小径蜿蜒于岩石之间,显示了作者对于庐山深处景致的向往和探险精神。
诗中“辛勤得至此,惨寂已西照。云池桂无根,瞪视心胆掉”几句表达了作者在到达目的地后,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绪,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这里的“辛勤得至此”暗示了旅途的不易,而“云池桂无根”则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庐山奇特景观的赞叹与惊讶。
随后的“暮夜烟云昏,西岩亦登眺。圣灯稍稍出,弄影何窈窕”几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天色渐昏,作者继续攀登至西岩之巅,观赏到圣灯(可能指的是庐山上的佛教圣地)在夜幕中的若隐若现。这里的“弄影何窈窕”则是表达了对这种超凡脱俗景象的赞美。
诗中后半段“一枝分百点,变态不可料。须臾归寂灭,何处观朕兆”几句描绘了一种难以捉摸的自然奇观,可能是指庐山上的云雾变化,或许是某种光影效果,而“须臾归寂灭,何处观朕兆”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短暂而不可预测的景象的留恋和探寻。
接下来的“僧房得栖宿,爽气冰毛窍。翻然亦兴尽,卻恨归途窎”几句则是作者在庐山寺院中歇息,感受到了清凉而宁静的气氛,但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探险之旅即将结束的遗憾。
最后,“缅怀道隆师,确不奉明诏。似与山间石,慇勤论久要”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庐山某位高僧(可能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结庐的道隆和尚)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于自然界的深刻领悟。
诗中“我今来时迫,心灰真可笑。明朝指绣谷,裹足登凉轿”几句则是作者表达了自己此行已晚,对于庐山探险之旅感到心有余悸,同时也预示着将要离开的无奈。而最后的“揩却壁上名,恐为高人笑”则是一种自嘲和谦逊,表明作者对于自己在此留名的行为持有一种敬畏之情,生怕被后来的行者所嘲讽。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探险生活的深刻体验,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愁来被酒无端绪,酒酣破涕为昵语。
更残烛灺酒力微,衾寒如铁薄如楮。
无情壁上嫁娶图,罗帱绵茵独楚楚。
若云此乐当百年,何事人间有行旅。
邻家高楼洛阳贾,酒绿灯红拥赵女。
夜深四壁闻管弦,枨触愁人睡无所。
青春不相待,白日行将暮。
噫歔三叹客无家,涕泪一言士不遇。
落魄秪赢薄幸名,解人爱读闲情赋。
无功残笔幸未秃,西抹东涂且倾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