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团未暖又飘然。
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
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
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
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团未暖又飘然。
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
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
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白玉蟾创作的《桐柏观留别》。诗中,作者以身处天台古洞天为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蒲团未暖又飘然"则描绘了作者在禅定中的轻松自如,一心向佛却又不免流连红尘的情形。
接下来,"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表达了对庵堂所在地理风水的赞美与自我位置的思考,作者似乎在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桐柏仙”的境界。这里的“桐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道德高尚。
第三句“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世界的淡泊与超脱,他既不再依赖世间的供养,也没有在山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里的“三井水”和“九峰”都是借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则是对夜行景象的生动描写。诗人手执禅杖,挑着明月下山,周围环境虽只有寒风中的猿啸声,却也显得格外清寂。这一幕不仅画面美丽,也反映出作者心境的宁静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追求超脱、淡泊名利的宗教修行者形象。
名林虽尽废,南去只随缘。
野饭晨留钵,城钟夜到船。
虎驯应畏法,鸟唤不惊禅。
他日期相见,高峰旧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