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桐柏观留别》
《桐柏观留别》全文
宋 / 白玉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团未暖又飘然。

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

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

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tóngbǎiguānliúbié
sòng / báichán

shēnluòtiāntáidòngtiāntuánwèinuǎnyòupiāorán

ānqióngtáixiǎngshìfēitóngbǎixiān

cānsānjǐngshuǐwèicéngshēnjiéjiǔfēngyuán

zhàngtóutiāoyuèxiàshānkōng使shǐhányuánxiàoxiǎoyān

注释
身落:降落,落入。
天台:古代名山,这里指代修行之地。
蒲团:僧人打坐用的垫子。
飘然:轻盈离去的样子。
如何:为何,怎么会。
庵:小庙,此处指修行场所。
琼台地:美如琼玉的仙境。
吾非:我不是。
桐柏仙:传说中的仙人,可能指有道行的人。
复得:再能。
三井水:象征圣洁或长寿的泉水。
九峰缘:深厚的山峰缘分,可能指修行的机缘。
杖头:竹杖顶端。
挑月:月光下行走。
寒猿:寒冷季节的猿猴。
啸晓烟:在清晨的烟雾中啼叫。
翻译
我身处天台古洞之中,蒲团尚温却又飘然而去。
为何这庵舍不是琼台仙境?或许是我不够像桐柏仙人。
再也不能饮用那三井的圣水,未曾深入结识九峰的缘分。
手握竹杖,月光下下山,只留下寒猿在清晨的烟雾中哀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白玉蟾创作的《桐柏观留别》。诗中,作者以身处天台古洞天为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蒲团未暖又飘然"则描绘了作者在禅定中的轻松自如,一心向佛却又不免流连红尘的情形。

接下来,"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表达了对庵堂所在地理风水的赞美与自我位置的思考,作者似乎在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桐柏仙”的境界。这里的“桐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道德高尚。

第三句“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世界的淡泊与超脱,他既不再依赖世间的供养,也没有在山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里的“三井水”和“九峰”都是借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则是对夜行景象的生动描写。诗人手执禅杖,挑着明月下山,周围环境虽只有寒风中的猿啸声,却也显得格外清寂。这一幕不仅画面美丽,也反映出作者心境的宁静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追求超脱、淡泊名利的宗教修行者形象。

作者介绍
白玉蟾

白玉蟾
朝代:宋   字:如晦   号:琼琯   籍贯:南宋时   生辰:1134~1229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猜你喜欢

访因师而师适诣余两不相值

我去寻幽院,师来访小园。

休信不相见,相见本无言。

(0)

送思上人

名林虽尽废,南去只随缘。

野饭晨留钵,城钟夜到船。

虎驯应畏法,鸟唤不惊禅。

他日期相见,高峰旧塔前。

(0)

效香奁体二首·其一

扬州梦断十三年,底事犹存未了缘。

不见拥鬟帘下立,断肠骑马过门前。

(0)

读周记室荆南集

生别犹疑不再逢,楚天云树隔重重。

愁来读尽荆南稿,风雨空斋掩暮钟。

(0)

师子林十二咏·其十一小飞虹

初看卧波影,应恐雨崇朝。

过涧寻师去,端如度石桥。

(0)

雪中柳

春雪晚萧萧,随莺上柳条。

渐将丝共结,终与絮俱飘。

泪粉凝啼眼,珍珠压舞腰。

东风自怜惜,留映赤栏桥。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黎景义 唐文凤 曾习经 陈繗 陆仁 徐钧 陈藻 吴泳 萧立之 罗玘 罗钦顺 刘诜 林俊 殷奎 王洪 李江 柯九思 王时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