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将丛艳委尘沙,恣汝舆台插鬓斜。
点点猩红渗血冷,隔船商女怨琶琶。
惜将丛艳委尘沙,恣汝舆台插鬓斜。
点点猩红渗血冷,隔船商女怨琶琶。
这首诗描绘了在固镇驿折断的石榴花的凄美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哀愁。
“惜将丛艳委尘沙”,诗人感叹那些繁盛的花朵最终只能凋零,落入尘土之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委”字生动地展现了花朵从枝头坠落,与尘沙相伴的无奈与悲哀。
“恣汝舆台插鬓斜”,诗人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描述了那些低贱的人们随意摘取这些凋零的花朵,插在鬓角,暗示了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与冷漠。这里的“汝”指代的是那些折取花朵的人,“舆台”则代表了社会中的下层人士。
“点点猩红渗血冷”,诗人用“猩红”形容花朵的颜色,既鲜艳又带着一丝血腥的冷意,仿佛是花朵中渗透出的鲜血,渲染了一种凄凉而悲壮的氛围。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花朵的颜色,更通过“渗血冷”这一细节,赋予了花朵一种生命的力量与牺牲的精神。
“隔船商女怨琶琶”,诗人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将“商女”这一形象引入,暗示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即便是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女子,内心也充满了对命运的哀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琵琶声在这里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传递着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石榴花从盛开到凋零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哲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间存在的不公与冷漠。
八月从象郡来,九月归稽山下。
天生落落穆穆人,姿形不类风尘者。
广州城西东篱花,酒杯偶共良朋家。
匆匆含意未及道,相视颠毛俱有华。
著书何处期之子,谢公精舍清晖里。
云中黄鹄安可留,目送飞鸿日千里。
张公捉笔初无意,乱点离离墨光渍。
袖手方回惨澹思,满堂忽作飞腾势。
尤工画鹰与画马,岂有鬼神立其臂。
是何意态奇且杰,历落高深见胸次。
盖闻夫子侠者流,少年唾手燕然地。
纵横青史一千年,颠倒文韬三万字。
破胆亲持与众尝,许身不惜为人碎。
老来伏枥有馀悲,纸上鹰扬犹负气。
叩心自昔飞炎霜,白虹乃为荆轲至。
况君精诚委笔墨,僧繇破壁将无是。
我有填胸万古愁,百神不语群仙醉。
请君放笔作双鸾,夜半骑之问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