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足不到承庵,抚事兴思重怆然。
风急雁行斜漠漠,夜深蟾影弄娟娟。
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
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
十年足不到承庵,抚事兴思重怆然。
风急雁行斜漠漠,夜深蟾影弄娟娟。
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
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不舍。在十年的时间里,诗人未能回到承庵,这个地点似乎承载着诗人的许多记忆和情感。"抚事兴思重怆然"表达了诗人在触摸往事时内心的沉重与复杂的情绪。
接下来的"风急雁行斜漠漠,夜深蟾影弄娟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冬之交的萧瑟景象。急促的北风中,大雁以 斜视角穿过天际,而在深夜中,即便是月光下的树影也变得柔和而优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
"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则展示了诗人的夜晚生活。炉火温暖地燃烧着,直到凌晨,而偶尔被翻动的鱼板声响起,也许是时间的提醒,让人不禁向朝霞投去期待的目光。
最后两句"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认识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即便是老者使用拐杖,也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再次陷入牵绊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幽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