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
宁知治安世,乃作途穷人。
风涛岂不险,舟楫尚可因。
失身入畏涂,难以理义陈。
平生笑子美,逃乱走踆踆。
如今翻自笑,亦须谋此身。
此身何足惜,上有高年亲。
骨肉几百口,干戈已相邻。
以我此日心,知彼无辜伦。
安得济川舟,载之适通津。
徙置安乐土,不知战斗尘。
已矣可奈何,愿为太平民。
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
宁知治安世,乃作途穷人。
风涛岂不险,舟楫尚可因。
失身入畏涂,难以理义陈。
平生笑子美,逃乱走踆踆。
如今翻自笑,亦须谋此身。
此身何足惜,上有高年亲。
骨肉几百口,干戈已相邻。
以我此日心,知彼无辜伦。
安得济川舟,载之适通津。
徙置安乐土,不知战斗尘。
已矣可奈何,愿为太平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的《闻浙东方寇大作道路不通迂路由江南以归有感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动荡、道路阻塞时的复杂心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句“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描绘了诗人为了躲避寇乱,收拾行装,沿江而行的情景。接着,“宁知治安世,乃作途穷人”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治安状况的讽刺,以及自己作为流离失所者的无奈。
“风涛岂不险,舟楫尚可因”两句,诗人以自然界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动荡,但又强调了人可以借助舟楫(象征智慧与勇气)来克服困难。接下来,“失身入畏涂,难以理义陈”则表达了诗人因身处险境,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正义。
“平生笑子美,逃乱走踆踆”一句,诗人借用杜甫的典故,自嘲自己像杜甫一样在乱世中四处奔波,寻求安宁。紧接着,“如今翻自笑,亦须谋此身”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意识到自己也必须为生存而考虑。
“此身何足惜,上有高年亲”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担忧,认为自己的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护年迈的亲人。“骨肉几百口,干戈已相邻”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威胁。
“以我此日心,知彼无辜伦”表达了诗人对无辜平民遭受战争之苦的同情。“安得济川舟,载之适通津”则是诗人渴望有一艘渡船,能够将人们安全送往和平之地的愿望。
最后,“徙置安乐土,不知战斗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已矣可奈何,愿为太平民”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成为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心愿。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社会动荡的批判,也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注。
嗟哉刘氏母,懿行敦且醇。
孝敬奉舅姑,姻睦谐姻亲。
教子闻断机,剪发曾留宾。
惟子克务学,云路早奋身。
释褐粉署郎,慈训尤谆谆。
政兹享禄养,寿考期百春。
胡为振遐佩,奄尔隔世尘。
音讣闻京师,走吊多缙绅。
母仪不复睹,哀些徒沾巾。
岱宗毓神灵,千古奠齐鲁。
层城列飞观,宝殿敞弘宇。
银榜耀绿楹,金支辉析羽。
五岳神独尊,威灵著千古。
黔黎被仁泽,感戴犹父母。
前朝崇礼秩,碑碣纷莫数。
文辞日星垂,字体鸾凤翥。
奇迹世所希,孰不争快睹。
予时北京来,炎炎值秋暑。
沐芳肃冠佩,祇谒暂容与。
松桧起凉飔,薜荔含宿雨。
遥瞻天门高,临风久延伫。
古原县郭如荒村,家家草屋荆条门。
自罹丧乱新复业,千家今有一家存。
稚子采薪割蒿草,妇女携筐拾梨枣。
丁男应役不在家,长驾牛车走东道。
黄河水涸无鱼虾,居人七月方食瓜。
人烟星散不成集,棠梨苦叶烹为茶。
凌州九月官税促,黍子在田犹未熟。
春霜夏旱蚕事空,不卖新丝卖黄犊。
银河七夕如水流,明年麦好君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