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一朵还双朵,但是芙蓉即并头。
生作鸳鸯那有恨,开成豆蔻似含愁。
丝丝但在泥中藕,片片从飘水上秋。
寄语池塘题赋客,休教折向采莲舟。
不知一朵还双朵,但是芙蓉即并头。
生作鸳鸯那有恨,开成豆蔻似含愁。
丝丝但在泥中藕,片片从飘水上秋。
寄语池塘题赋客,休教折向采莲舟。
这首诗以“嘉莲”为主题,借物抒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莲花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莲花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象一一展现出来。
首联“不知一朵还双朵,但是芙蓉即并头”,以疑问的语气描绘了莲花的生长状态,不论是单朵还是双朵,都紧密相连,象征着和谐与美满。接着,“生作鸳鸯那有恨,开成豆蔻似含愁”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莲花比作鸳鸯和豆蔻,表达了莲花虽生于水中,却无怨无悔,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丝丝但在泥中藕,片片从飘水上秋”则进一步描绘了莲花的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藕丝般细长的根系深埋于泥中,而莲花的花瓣随秋水飘荡,展现出一种既坚韧又柔美的生命力。最后,“寄语池塘题赋客,休教折向采莲舟”一句,诗人以委婉的口吻劝告那些题咏池塘的文人雅士,不要轻易采摘莲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保护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嘉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莲花的美丽与生机,也蕴含了诗人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心。
人皆与世同,我独与世异。
同则誉日生,异则毁日至。
西山采薇翁,千古秉高志。
斯人不可从,催科困王事。
去年六月十五夜,月明渔浦看潮生。
今年此夜对明月,凄凉池馆难为情。
故人梦断知何处,生存华屋含风露。
明朝家具载扁舟,又向临平山下住。
忆昔故人邀我来,笑谈白日驱风雷。
百年未半忽转烛,时移事改令人哀。
我家金华北山北,堂上慈亲年八十。
要知生死见交情,两载淹留归未得。
孤儿有托女有归,余亦兴怀歌式微。
悲来纵笔写情曲,九原杳杳心相知。